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四合院儿里的老物件儿雀替牛腿是什么玩意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3/10/24
北京哪个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都说老北京最讲究住四合院儿,其实四合院儿里的讲究更多。咱之前聊过门墩儿、聊过大门、聊过屋顶、也聊过门口的“大石头”,今儿咱聊一个特别小的物件儿:雀替。雀替是个什么玩意儿呢?它不是玩意儿,是个实用构件儿,也称“角替”、“插角”、或“托木”,还有个挺好玩儿的名字,叫“牛腿”;它一般就在屋檐底下“待着”;安放在房梁与柱子、或枋与柱的交接处。

原本呢、除了起到一定的承重作用外,还可以减少梁、枋的跨距,或是增加梁头的抗剪能力;最早的雀替,见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由于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由此推断雀替的起源应为两晋南北朝时期;不光在老四合院儿里,宫殿、寺庙、牌楼、甚至钟鼓楼等,都有它的影子,别看个头儿不大,却是中华建筑的传统构件之一。不过雀替的起源虽早,但真正广泛的流行起来,是明代以后的事儿。

隋唐时期的建筑上,基本不用雀替,宋朝时又再次出现,不过从宋辽到金元时期,很多的高级建筑上也有不用雀替的。到了明清,雀替才真正被广泛的应用,所以作为明清帝都的老北京、传统建筑上基本都有。早期的雀替个头儿很大,其横向跨度甚至可占明间面阔的三分之一,而且到宋元时,造型也还都是比较朴实无华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不但个子越来越小,造型也逐渐丰富变化:

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曲线,形状也变成更自由的多边形,更带有龙、凤、仙鹤、鸟兽、卷草等各种花纹或雕刻,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等于装饰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是起于力学、发展于美学。明清以后,雀替不但样式越来越多、造型越来越精美、应用的地点也广泛起来,大致可分为大雀替、普通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龙门雀替、骑马雀替和花牙子(也有一说:花牙子只是类似,不算雀替)七大类。

大雀替常用整块木板制成,整体地放置于柱头上,起源时期多见,以后的各朝代中、除藏传佛教建筑外一般不用。普通雀替是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体积明显比大雀替小,通常安置在柱与梁枋交接处的下部,宋代开始较为常见、且多用于室内,元以后室内外都有、明清时又偏向于室外。小雀替则主要用于室内,体积小、造型多变,装饰性强。

通雀替与普通雀替相比在外形上没多大区别,不同之处在于结构:柱子两侧的雀替是分别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则是安放于柱子两侧,但穿过柱身为一个整体。骑马雀替是在两根柱子距离较近、并需在梁柱交接处安放时才用的,由于两个雀替距离过近、甚至产生相碰连接,所以叫骑马雀替,其装饰作用远大于实用。

龙门雀替为牌楼上专用,造型格外华丽,多云墩、梓框、三福云等结构,主要是为了美观。花牙子也叫挂落,常被用于园林建筑的梁枋下,不承重,没有实用价值,纯粹起装饰作用。当然雀替的材质不一定都是木头的,主要得看建筑整体使用的建材,木制建筑用木雀替,石头建筑用石雀替。

那么说了半天,它为什么要叫雀替呢?其实早先它叫“绰幕”,这在宋代的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中有所记载。一直到清朝,雀替的发展已经很成熟的时候,才出现插角或托木等称呼,至于牛腿,可能是因为它上宽下窄、前宽后窄,逐渐呈曲线收缩,大概是从形状上来比喻的;也或许是因为牛腿有力,希望它坚固、起到更好的承重左右吧!

雀替呢?首先是根据其造型,不管是位于梁额交角还是柱头,都特别像鸟儿的翅膀;哪怕是安装在柱子顶端的通雀替,也是一左一右算一对儿,更像展翅欲飞的雀鸟。不过按照民间的说法更加形象生动:住过平房的您都知道,廊前、檐下时常会有鸟儿栖息。冬去春来的燕子喜欢在这些地方筑巢,一年四季都不曾离开的麻雀,更喜欢在房檐下钻洞做窝。

在老平房中长大的孩子,一定有过这种经历,有时候顶棚里传来噼哩扑通的动静儿,往往不是闹耗子,而是钻透了房檐、跑进顶棚里折腾的“老家贼”。所以人们将檐下、柱头的这种构件儿做成鸟儿的形状,让它“代替雀鸟”去装饰住宅,因此叫雀替。雀替、牛腿,虽然还没小到不起眼儿的地步,但终归不是什么不可或缺的主要构件,然而它不但承受了压力,还使室内室外、廊前檐下的装饰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所以自明朝广泛推广开始,后代的建筑几乎都要采用。即便到了今日,很多地方、尤其是仿古建筑,也喜欢用雀替来作为柱头装饰物,几乎达到了无雀替不传统的地步。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