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云冈石窟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天眼新闻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3/10/7
北京医院扁平疣治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5/8593669.html

以孝文帝为代表的北魏王朝拓宽了汉文化的生命气场。著名作家余秋雨去年出版的《中国文化课》成为畅销书,他的其中一篇文章《中国由此迈向大唐》从宏观上奠定了云冈石窟的深厚文化基础。无数次站在云冈石窟二十窟大佛前,站在大佛西边石坡,欣赏余秋雨书写的“中国由此迈向大唐”石碑,我想象着年前古代工匠的丰功伟绩,想象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涅槃重生,想象着汉文化从此走向更宏大的视野,想象着平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对话。

北魏王朝之于平城,让这座千年古都有了文化生机。站在这丰厚的文化沃土上,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正如余秋雨在《中国由此迈向大唐》中所述,一群流浪汉闯荡一座大城市,很快变成了城里人,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如果他们快速改变了这座大城市的气场和视野,那就是一件大事了。在余秋雨看来,让鲜卑族接受汉文化,这本身并不难。如果让汉文化在辽阔的草原上驰骋,在嗒嗒马蹄声中唱出和谐之曲,那就太艰难了。以孝文帝拓跋宏为代表的鲜卑族智者,攻艰克难,勇往直前,做出了一件彪炳千秋的伟大事业。

定都平城,这本身就是伟大的。孝文帝成为平城事业的“操盘手”,搭建起汉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这又为一座城市书写了壮丽的一笔。而云冈石窟同时也成为世界文化融合的绝美佳品。从那时起,融合在世界,融合在中国,融合在云冈。

驻足徜徉在石窟群内,我惊讶地发现,有的廊柱呈现希腊、罗马式风格,有的雕像高鼻梁、深眼窝,彰显希腊雕塑余韵,有的洞窟还会发现巴比伦文化和波斯文化的审美印记。从现代人的视角看,我们感谢北魏王朝,感谢北魏王朝能够“重用”那个叫昙曜的伟大雕刻家,并感谢昙曜把犍陀罗艺术“落户”于云冈石窟。

孝文帝,这位只活了32年的年轻人,提升了平城文化的世界形象。他成功实现了鲜卑文化的“汉化”,使汉文化发生重大变革。而且,当时世界上各大重要文化也在这里汇聚。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巴比伦文化通过一条长长的通道,与平城连接。

昙曜,以及那些世家大族、佛儒学者、著名工匠、高僧大德等三万余人,从凉州到平城,完成了一次“精英大迁徙”,一次文化中心的“大移动”。三万人成就了现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地位。

我很喜欢这两个人。孝文帝是一位眼光独到的君主,他一直在为鲜卑文化寻找真正的中心。如果说昙曜的那次“精英大迁徙”奠定了云冈石窟的历史地位,那么,孝文帝指挥的又一场“文化迁徙”搭建起平城与洛阳的交流平台。迁都洛阳,云冈石窟的风采闪现在龙门石窟之中。在余秋雨看来,两座石窟都被称为“凉州模式”,它们的文化起点都在凉州。

在此,稍微插一句。昙曜是西域人,长期生活在凉州,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主持天梯山石窟的建造,天梯山石窟明显引进了犍陀罗艺术。

回望历史,诸子百家,秦汉帝王,三国英雄,魏晋名士,再怎么努力,也营造不出一个盛唐,而在云冈石窟,却实现了“中国由此迈向大唐”的文化理想。

赵永宏来源大同日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