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云冈石窟东来西去,一千六百年,残缺的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4/28

华夏先民曾经的精神世界

文化艺术最怕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不断融合,文化艺术才有生命力拍摄文物壁画,绝不能开闪光灯,石窟摄影,大胆开启ISO

Ps:图文原创,全部无闪光拍摄自云冈石窟。

文中涉及历史知识错误的地方,欢迎指正交流。

讲云冈石窟,必须从这尊洛阳的“北魏永宁寺泥塑面像”开始,比起那些大佛,我更喜欢这残缺不全的美。

永宁寺塔高达百米,是北魏后期营造的浩大工程,相当于今天摩天大楼规模。然这塔从建成到被焚毁,只有十几年。

大兴佛法,并没有保佑北魏衰落的命运,在永宁寺塔焚毁当年,北魏也随之灭亡。

历史知识

残缺,是一种遗憾美,给人很多思考与回响。它微笑着,说着些什么呢?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博物馆拍摄,需要适当开启ISO,获得充分的细节曝光,甚至使用CPL来消除部分反光。

摄影知识点

云冈石窟留存了北魏人的样子,也留存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痕迹。方鼻、阔口,这些面容上,可以看见明显的异域风情。

露天的大佛拍摄,需要早早进入到石窟,上午九点过后,阳光强烈起来,就很难再进行拍摄。

摄影知识点

第二十窟大佛,有着明显的“犍陀罗”风格。犍陀罗,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历史上曾是中亚、西亚、地中海的交通枢纽,也是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地。

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雕塑带到这里后,长着近似希腊人面孔的佛像随后诞生,也开启了佛教的“相法时代”。

最早的佛像产生于公元一世纪,晚于释迦摩尼所在的时代约六百年。

释迦摩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并没有佛像。早期的佛像用“莲花”“伞盖”等符号替代,让人们表达对佛祖的崇拜。

历史知识点

能明显看出,这些大佛并不是中国人的样子,更接近希腊人与印度人的融合。

造像艺术从犍陀罗先到了新疆,再从新疆到凉州(今甘肃武威),然后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每一站都融合了本地人的样子,于是有了云冈石窟。

造像艺术传播大概轨迹

西汉的张骞“凿空”西域,为了找“月氏人”联合打击匈奴,“月氏人”没有答应,一路西迁到今天中亚的阿姆河流域。后来月氏人中的一部,建立了贵霜帝国,融合了部分希腊文化,佛教造像由此开启。

历史知识点

文化与艺术最怕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西来东去,又西渐东归,不断融合,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上图中,两根柱子是希腊建筑风格的“爱奥尼柱式”,这样式在希腊神庙上很常见。右侧力士所拿的三叉戟,是希腊神话中,海皇波塞冬的兵器。

上图中,两侧柱子,则像希腊或者罗马建筑中的“科林斯柱式”简化版。(不确定)

人们常说“相由心生”,对营造佛像的工匠而言,则是“相由心造”。早期的云冈造像,更带有强烈的人间气息。

即使是“昙曜五窟”的大佛,看起来更像一个个英武健硕的人,甚至有略带稚气的亲切感。

旅行时,携带一只近似70-.8的长焦镜头,是拍摄局部细节的必要工具。

摄影知识点

英武健硕,这是草原游牧民族崇尚的样子,修造这些大佛的鲜卑族,就是这样一支从大兴安岭走来的游牧民族。

拍摄艺术品,要赶在太阳光直接照射在其上面,否则会带来极大的反光,影响其质感。

摄影知识点

从希腊到古印度,再到新疆,到云冈时,佛像艺术开启了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进程。

融合,一定先从佛像的样子和本地人结合开始。

云冈早中期石窟的佛像,几乎清一色异域风格。这些不同于中国人面孔的佛像提醒着人们,早已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佛教,是在那个时代的外来文化。

遇到强光时,只能通过后期来消除光线的影响,哪怕牺牲一些立体感,为了保证文物的细节呈现。

摄影知识点

从这些造像的服饰来看,也更像古印度风格。但上图中左侧的门楼,已经开始有了中国建筑的特点,那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文化大融合时代。

充分开启ISO,才能保证充分的曝光,才能让色彩尽可能表达出来。

摄影知识点

上图中,门帘上的飞天小人,更像古希腊神话中那种胖胖的天使,而不是后来敦煌飘逸灵动的形象。

上图中,两侧的侍者服饰,也不是中国人的样子,更有西域或波斯风格。

华夏文化艺术,就这样在多元融合中,不断发展着。

上面中间这尊造像,可以明显看出具有中亚人的特质,而他穿的衣服,像贴身的薄衫,后世中原绘画家给这种手法起了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曹衣出水”。

想象一下印度很热的气候,从水里刚上来的那种状态,衣服就是湿透的,贴在身上的。

人们现在看见的,早期犍陀罗的佛像,大都是沉思状的。

而在中国,人们觉得,佛菩萨应该是温暖的、悲悯的,关怀苍生的,工匠们雕塑出了特有的中式微笑。

拍摄文物,不能开任何闪光灯,需要大胆提高ISO,需要一个支持高ISO的相机,并通过后期找回部分暗部细节。

摄影知识点

在那个时代,佛教刚刚传播开,佛菩萨应是什么样子的,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观念。

在早中期的云冈石窟,可以看到很多近似普通人温和面孔的菩萨。

石窟造像摄影,最重要的是表现其色彩,与质感。立体感的光线,会帮助其细节的表达。

摄影知识点

当时的人并不在意菩萨,是否要保持庄严法相,更愿意他们是可以接近的人,可以诉说心声,倾听疾苦。

动荡的时代,慈悲的面容,也是一种生命关怀。

即使在洞窟内,斑驳的光线,仍然是渲染氛围感的最好方式。

摄影知识点

佛教兴盛起来,是在南北朝那个充满战乱与动荡的时代。这些充满了悲悯、关怀的面孔,为佛教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西方美术中有一个词叫“崇高”,意思是把雕塑或者建筑做得有立体感且高大,容易让人产生崇敬的心理。

“崇高”的艺术手法开始被应用在东西方的神像雕塑中,后来逐渐延伸到宗教建筑。

时间到了云冈中期,墙壁上的“飞天”减肥成功,瘦了下来,身上多了丝带,显得更加飘逸。

这样的艺术手法,借鉴了中国美术中飘逸灵动的画法。

文物艺术品相关摄影,最重要的是呈现其细节完整性,可以牺牲部分立体感来换取。

摄影知识点

上图中,两侧的柱子,已经开始变成了“塔”的样子,不再是希腊风格的柱子。

提前做一些工作,有助于知道自己要拍什么。文化艺术摄影,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技术。

摄影知识点

从这些佛像与侍者样子的变化中,可以看出造像艺术,变得越来越接近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越来越中国化。

当上面这种清秀的菩萨造像出现时,此时的云冈造像,已经吸收了南朝审美,开始变得“秀骨清像”,俨然一副南方人的模样。

背景光线太暗时,也尽力保持一点点细节,而不是让其呈现纯黑色。

摄影知识点

秀骨清像,是这个时期造像的形貌特质。体态修长,形象俊秀,风度潇洒,像极了南朝审美里的人物画。

此刻,佛像艺术从古希腊到古印度,到新疆,到北魏,再度融合了中国南方的艺术。

大同华严寺露齿菩萨像

到了辽金时期,大同华严寺的菩萨木雕上,也可以看到这样秀骨清像的特征。

这审美标准,一直延续至今,只在唐代短暂游离过。

河北正定隆兴寺菩萨像

距云冈石窟很多年后,在河北隆兴寺的这尊倒坐观音像,也能看见云冈的影子,只是面部表情,已经深度汉化,俨然一副中原人的面孔。

甚至说,北魏云冈石窟的造像,某种程度上,构建了后世中土佛教的艺术风骨。

我们现在看到的后世佛像,大都受此影响。云冈石窟再次回到河西走廊,深度影响了敦煌。

只是敦煌的飞天,已经变得足够灵动飘逸洒脱。

上图是没有完成的大佛。

云冈石窟并没有完工,随着北魏政权南迁到洛阳,在那里,龙门石窟已开始了另外一次文化艺术融合的过程。

洛阳龙门石窟

佛像艺术是什么?

是每个时代里世俗审美的大成,透过佛像,看见尘世里,人们超脱的精神世界。

作者:

细草穿沙《摄影美学六讲》作者

专注中国文化的摄影人

郑波细草穿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