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须弥山名称的由来及弥勒信仰的兴盛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3/6/23
白癜风治疗多少钱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7_1.html

须弥山名称由来

「须弥」是梵文Sumeru的音译。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已指出宇宙(法界)有无量星体(世界)。《世起经》记载,世界是先有物质,才有生命,而世界则由风、火、水、地四种要素(四大)组成。世界最高是须弥山,最下层是风轮,跟着是水轮、金轮和地轮。我们则居于须弥山南部的南瞻部洲。

佛教须弥山世界观

须弥山之名,始见于明成化十二年(年)的碑石。但「须弥」的称谓,却早于西夏时期(-年)已经采用。西夏皇朝虽然只经历了年,便被蒙古成吉思汗灭国及灭族,但它却创作了自己的文字,以党项语为基础,仿借汉字的造字方法创制了西夏文。西夏奉佛教为国教,文字的创造对佛教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賀蘭山岩畫旁的西夏文註

洞窟分布

须弥山石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年)开凿,历北周、隋、唐等代修建而成。依山势分为八个区域,山下有河流,是适宜僧侣修行的地方。第一区是大佛楼区,第1至5窟;与桃花洞区第至窟,及相国寺区第52至窟,同属唐代石窟。北魏洞窟集中在第二区子孙宫区的6至39窟。北周是须弥山石窟造像的全盛期,洞窟集中在第三区圆光寺区的40至50窟,及第四区相国寺区的51窟;其余在松树洼区、黑石沟区、三个窑区的洞窟,多属隋唐修建。

须弥山石窟摩崖石窟群

弥勒信仰

是次步行途经第一区大佛楼区第5窟内所供奉的弥勒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虽然季羡林研究认为是吐火罗语Metrak的音译),意思是「慈氏」。弥勒佛与须弥山也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弥勒佛讲经说法的地方,便是在须弥山上的兜率天宫内。

第5窟弥勒尊佛

弥勒信仰包括「弥勒上生」及「弥勒下生」2部分:

「弥勒上生」是描述弥勒佛在兜率天世界讲经说法,信仰上生的人,希望死后得生兜率内院,跟弥勒佛修行,将来再随佛回到娑婆世界。「弥勒下生」是说五十六亿万年后,弥勒佛下生于娑婆世界成佛,那时人间已是净土。

弥勒这名字早见于后汉安世高译出的《大乘方等要慧经》2及其他大小乘诸经。较后的汉译本《佛说弥勒下生经》,则是独立记载弥勒下生思想的佛经。按《开元释教录》记载,此经前后六译,现仅存三译:

第一译是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弥勒下生经》;第二译是姚秦鸠摩罗什《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第三译是证圣元年(年)刚从印度回国的义净法师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经》。

弥勒信仰在南、北朝已开始盛行,晋朝道安法师曾与僧俗等,发愿往生弥勒净土。在战争连绵或苦难的朝代,弥勒信仰尤其受下层百姓欢迎,祈盼弥勒佛提早下生,反映人民对国家安稳、太平生活环境的向往。

唐代中原地区包括皇室及知识分子阶层,也广泛信仰弥勒。武则天信佛,按《资治通鉴》卷记载:「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所以武后在各地造像,并开凿敦煌第96窟的弥勒大像。其孙玄宗也信奉弥勒,在开元元年(年)登基后,即兴建安国寺弥勒大殿。而四川高七十一米的乐山大佛,也是在初唐建造,反映弥勒信仰在唐朝盛行的情况。

洞窟形制

弥勒坐佛位于大佛楼区的第5窟内,大佛楼区位处石门口北崖,于唐初雕凿。石门自北朝至唐朝时,一直是中原与突厥必争之地,常有军队屯兵于此。在山崖上开窟造像,不但可供兵民祈拜,也有劝善作用。第5窟是马蹄形摩崖窟,呈大像窟形制,敞口,穹窿顶。洞窟内壁仍可看到梁、枋、椽孔,反映原先装有木构檐楼建筑。根据《重修圆光寺大佛楼碑》记载,至晚明代在此建三重楼阁,但现已荡然无存了!

坐佛形像

由于相关佛经没有描述弥勒佛的具体形象,所以在弥勒佛造像方面有立像、结跏趺坐像、倚坐、交脚等多种形象。立像、结跏趺坐,主要流行在印度和中亚地区。倚坐及交脚是中国弥勒图像的主要标志,其艺术风格最早可追溯到阿富汗,形成「凉州模式」的佛教艺术系统。早期流行在西域以东、河西走廊及敦煌石窟一带,甚至影响了年在山西开凿的云冈石窟。从初唐开始,敦煌的弥勒下生经变主尊,全采取倚坐佛的形象。

须弥山位处中国西域,第5窟的大佛建于初唐,所以也采倚坐形式,体验了凉州模式特定坐式的风格。窟内没刻上说法图,所以是弥勒下生像。窟内的弥勒佛高20.6公尺,是须弥山最大的造像,也是国内最大的石窟坐佛之一。佛像面相丰颐,上身较短,下身修长,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裙摆覆座前,衣褶较北周造像更为贴身。

须弥山博物馆

由于此次西域之行未能多作停留,仔细参观其他石窟。幸好在石窟对岸,新建了「须弥山博物馆」,馆内可观赏到北魏、北周、隋唐修补的佛像。希望将来能再有机会,重临宁夏这片美丽的塞上明珠,更深入了解西域佛教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