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国体量最大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云游长城”系列公益成果正式上线。作为全球首次将云游戏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探索,毫米级高精度“数字长城”让人眼前一亮。
“云游长城”是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协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小站等众多长城保护研究专业机构及社会团体共同打造的系列公益成果。“云游长城”的上线不仅是科技赋能、助力数字文保的成功实践,也是创新文物保护理念、路径的有益探索。
“云游长城” 高新技术打造“数字长城”
长城“数字化”概念已提出多年,然而多数产品还只局限在图片、全景和三维模型的简单采集和展示层面,“云游长城”借助科技加持打开新局面、提供新体验。
在“云游长城” “云游长城”的诸多亮点给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技术公益的一种探索,‘云游长城’用逼真、普适的场景,让更多人得以沉浸式体验长城的雄伟壮观,切实感受长城保护和修缮的重要性。这是对以长城为代表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探索。”
“云游长城”的出色表现背后是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据腾讯互娱副总裁、“数字长城”研发团队负责人崔晓春介绍,为构建逼真的环境和优质的体验,“数字长城”中创新性综合运用了多项技术,包括高精度毫米级还原、腾讯自研的PCG生成技术、实时渲染和动态光照技术、云游戏技术等。研发团队通过独有的云游戏传输流控算法,解决目前大部分终端存在的本地存储和渲染能力达不到要求的问题,确保在手机等移动端也能呈现3A级的观看效果和交互体验。未来,“数字长城”还将输送到长城沿线的多家博物馆,为游客提供更具科技感和沉浸感的参观体验。腾讯基于“云游长城”所开拓的数字文化技术管线,也将应用于后续更加多元的数字文化项目。
科技助力数字文保
“云游长城”是数字技术助力文物保护的实践。多年以来,数字技术的永久性、复制性、即时性、高效性以及智能化、网络化,为文物保护管理、展示传播、深度研究等提供先进工具,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回顾我国数字文保事业的发展,刘玉珠认为,“数字敦煌”项目非常典型且意义非凡。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数字敦煌”构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首次向全球免费共享敦煌石窟的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
另外一个典型个案就是故宫。“数字故宫”通过数字技术把故宫“搬进”线上程序,既遵循文物保护的初衷,也达到丰富参观体验的效果。早在年故宫就成立了资料信息中心,着手建立文物藏品管理系统;年成立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借助数字化技术强化博物馆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基本功能;年,故宫博物院发布“数字故宫”小程序,进一步整合故宫在线数字服务。
可以说,数字文保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年,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博机构、头部科技企业以及众多媒体纷纷加入,通过5G、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大量数字文化精品,出现了“文物的时空漫游”“遇见敦煌”等数字展览,《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综艺、影视产品。此外,考古、博物馆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也相当出彩。“仅年,全国文物机构推出的云展览就有多个,点击量约41亿,这说明公众对于文博产品需求旺盛。”刘玉珠说。
在数字文保领域,少不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参与实践。年,基金会和敦煌研究院、腾讯共同启动“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以线上创意互动为传播方式,吸引大众参与;年,启动“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发起了对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和文物数字重生等一系列公益项目,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刘玉珠表示,相较于传统的文物保护措施,数字文保有着契合文物保护研究展示需求、有效利用海量文物资源、利于吸纳社会力量等优势,数字文保和传统文保有效结合,能够为文保事业开辟新局面。
文物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
尽管数字文保推出不少优秀产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数字文保的实践中也存在不少挑战和瓶颈。例如,文物细分领域众多,场景需求多样,而单项数字化技术应用开发成本又较高,不易迅速普及推广;文物数字资源开发过程中标准不一,制式混乱,数据库互不兼容;数据安全保障、资源开发收益、IP权益分配等机制尚未解决,参与各方多有顾虑,动力不足;社会参与不足导致优质产品供给不丰富,低层次开发、重复开发较为多见等。
刘玉珠认为,数字文保需要紧紧依据国家规划,借助政策扶持,加强与科技领域的合作互联。总之,文物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云游长城”的上线就是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从年开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就与腾讯携手,启动实施系列公益项目,致力于通过社会力量让公众 在刘玉珠看来,呼吁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文保,首先要让社会大众意识到,文物保护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个人而言,通过数字文保能够更好认识中华文物及其内涵,体会文物所承载的中华灿烂文明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对于国家而言,文物不仅可以凝聚文明认同,还能够透过文物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此外,引导社会力量投身数字文保不能仅靠情怀,还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制度的保障,让各方没有顾虑、长期持久参与投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将继续致力于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数字技术助力文物保护公益事业的创新实践,为文化遗产数字活化利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贡献力量。”刘玉珠说。
责任编辑:陈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