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阁
试问佛从何来
——村庄考读书笔记之二十五
张志平
在平山村庄考活动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古建筑、古遗址的考证问题。由于年代久远,后传碑记和民间流传的说法不一,造成了很大的悬念。从年代起至今,我已经是六上瑜伽山了,它留给我更多的是震撼、精美和迷惑。瑜伽山位于平山县北冶乡南冶村西,是天桂山余脉,山势南北走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周边群山险峻,山水相间,气象万千。大佛地处香炉谷中,是弥勒造像。坐西面东,通高9米,袒胸露腹,面相丰腴,雍容大度,有唐宋石窟造像的遗风。大佛外有弥勒阁相护,是一砖石结构的三重檐、琉璃瓦、歇山顶、抱厦式建筑。弥勒阁南侧30米高处,建有铭觉寺。据县志记载,始建于宋嘉佑年间(公元年),铭觉寺是一个建筑群,有老君堂、文殊殿、伽蓝祖师堂、毗卢天王殿、玉皇阁、观音堂、石佛殿等佛道建筑。对于弥勒大佛我心充敬仰,但也充满了探秘之奇。弥勒造像不同于平山其他的石窟造像,一是体量大。据专家说这是目前河北最大的单体佛造像;二是年代久远。有唐代说、宋代说、还有之后各种说法;三是建造精美。弥勒以菩萨的身份在兜率天内院静候下界,是位地道的“候补佛”,因此有未来佛的称号。有佛装和大肚笑弥勒两种,占据瑜伽山的是典型的佛装弥勒,我看也是“半官方”的弥勒造像,不是通常我们见到的弥勒佛那种笑眯眯的形象。二十多年间数上瑜伽山,有好多疑问在我心底萦绕。这是什么年代什么人在此造像?是鲜卑南下留下的遗迹,还是云游僧人在此的缘捐?是落魄官员看透世事,对来生行好的追求,还是“煤老板”一掷千金的豪捐?(此地古代属晋)佛是西方世界未来佛,山的名字以印度佛教名词“瑜伽”命名,和周边的觉山寺、观南庄、普陀庵、天桂山、沕沕水等地的古遗址毫不相关,根本不在一个水平和等级上,是一个独立风格的古造像。我质疑南边山上的铭觉寺建设年代要比大佛造像晚。我做过无数次的假设,又有过无数次的推翻。比如关于大佛建造时间有唐宋说有明代说;大佛右臂的毁伤和修复,有碑记说是朱元璋打仗时所致,但当地老人说是民国年间天主教神父所为。孰是孰非,面目难辨。曾经有人写过这样一首描写古代遗址的诗:“五百余年多少事,风云变化日纷纷,繁华梦散笙歌静,宫阙巍峨紫禁城。”说的是明清两代已经逝去,但他存留的遗址还可以诉说一些悲欢兴亡的故事,把准确的历史信息传递给子孙后代,是我们村庄考的一项重要职责。在调研中,要把先人留下的古遗址、古建筑的来龙去脉考证清楚写入历史。才能做到上不愧祖宗,下不负子孙。
弥勒大佛
外一篇
瑜伽山石窟大佛之谜
郝建文
早就听说平山瑜伽山石窟,那里有尊数米高的弥勒坐像,是河北最高的石窟造像。年瑜伽山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见到瑜伽山大佛前,我常想到邻省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总觉得它们应该有某些相似之处。昨天(年9月7日),应河北文化史馆员、平山县村庄考总策划人张志平先生邀请,我和夫人及研究佛造像的专家林章芹、平山县文物专家焦庆生、焦文琦一起赴平山县南冶村去瑜伽山观摩考察了弥勒大佛。当我站在大佛前,才发现除了坐姿,和我心里想的相差挺远。从佛像的造型尤其是衣饰上,感觉比我们文物部门所定宋代的年代似乎还要晚。清华美院教授李静杰也证实了我的感觉,他说,瑜伽山石窟呈现明朝造型风貌。主尊的形体和服饰为明朝式样。他还告诉我,主尊倚坐佛为下生弥勒佛,代表将来出现的美好世界。主尊背光七佛与弥勒佛组合,反映了过去+现在(释迦佛)+未来(弥勒)佛陀的传承系谱。
弥勒大佛龛的外面,有一明代万历二年(公元年)的重修瑜伽山弥勒阁石佛碑记,碑文如下:
伏闻弥勒乃是西方圣人也,像法传流东土,劝谏一切众生/,多遇修习,人生在世,贫富贵贱,皆因前世中修来,恶(?)善有感/,今生享寿福果,行恶者今生贫穷,困□□□□□莫不□/因其山势崎岖,道路乱石盘恒,石龛下弥勒□现,□雾瑞祥/,周围岩(?)壁,景透清泉,盛于唐初之前,自宋朝以来□□修造。
今朝/太祖高皇(?)帝交至,军烘破毁一臂,至今无人□□有南冶村曹/梅,观时破坏,年久无人修造,生恳祷之心,于/万历元年,约请巧手石匠兴功修造,面容肥貌,白粉妙□,丹/青庄严,乙毕,累次经年,永为记矣。
大明万历二年岁次甲戌孟夏四月下旬六日修造都功德主曹梅立石
补造佛石匠杨公正、杨公顺
画匠李□
□□□□□□□资
本寺僧人法□□
从重修碑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1、瑜伽山弥勒大佛,在唐朝以前就修建了。我与同事李鑫交流,他说,唐朝以前的隋时间非常短暂,从大的年代来说,这句话理解成北魏比较合适。也就是说,这个石窟的年代和云冈石窟同时。2、朱元璋打仗时,弥勒佛一臂被毁。朱元璋到没到过这个地方,我还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从弥勒佛的左臂看,确有修复的痕迹。3、经过一年多的维修,弥勒佛形象有大的改动,“面容肥貌”更符合明代人的审美。在弥勒大佛直线距离超不过米的佛爷脑,现存造像44尊,观音菩萨像的旁边,原有宋代刻铭(现已被盗)。这些造像可能是借弥勒大佛的势,后人雕刻的。菩萨洞为一天然洞穴,在瑜伽山主峰西南,因时间原因这次没能前往观摩。瑜伽山大佛是究竟是何人开凿?为什么开凿?现在仍是一个谜,还等待我们去解开。
又见大佛
作者简介
张志平,河北省文史馆馆员,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会长,平山县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历史文献纪录片《平山记忆》《中山国》《移民记忆》及大型历史文化地理调查工程《平山村庄考》总策划、总撰稿。有研究平山、西柏坡的专著十余部,万字。
郝建文,供职于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中国壁画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
摄影:郝建文
编辑:柴婷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