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离开“怡居”,乘34路公交车去麦积山。
麦积山地处天水市东南50公里处的麦积山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因其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中国的四大石窟我去过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唯剩下麦积山没有目睹芳容,此次天水之行,不能不说是拾遗补缺,弥补遗憾而来。
(年,麦积山石窟。)公交车出了市区,没走几站,车内空荡荡地只剩下我与老伴。开车师傅是个乐天派,对我们玩笑道:“这趟车是为你们开的专车,下车时记得给油钱吆。”车晃晃悠悠地开到了麦积山,下得车来,在景区大门口等候导游。
时间尚早,景区大门前的游客寥寥。景区的大门是座仿古亭子,灰瓦红柱,亭檐下挂着一副黄匾,上书“麦积山”漆黑大字。
(年,在麦积山景区大门前。)天低云浓,山沟里飘着淡淡的、清新怡人的微风。疫情以来,麦积山只在网上售票,网上订的票含导游讲解,所以我们只能站在门前等候导游。没多会儿,一个年轻的姑娘走来,告知她是我们今天游麦积山的导游。导游姓白,低低个,圆脸杏眼,上身着洁白衣裳,嗓音清脆甜美。她带的团队共六人,另四人是两对年轻夫妇。
进景区大门,坐电瓶车来到麦积山脚下。弃车步行,沿着折叠的山道缓缓而上。走着走着,道儿倏断,断头处是一爿广场,广场的尽头天高寥廓,巍巍矗立着一座灰灰的山。山孤孤的,孑然傲立;山的崖壁拔地而起,陡峭险峻,缠绕如环;崖壁上“千疮百孔”,铁梯纵横;山顶形若土堆,绿荫覆盖。据说山高米,周围松桧阴森,横云飞渡,烟雾团绕,碧水长流。
(年,在瑞应寺门前广场。)(年,在瑞应寺山门前。)山脚下有一幽幽小寺,名曰“瑞应寺”。小寺红墙灰瓦,古色古香。来到山门前,木牌坊的山门上挂着郭沫若手书的“麦积山石窟”匾额,两边木柱上挂着一副楹联——“行径千折水,来看六朝山”。踏门而入,寺内有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菩萨殿,但都不宏伟华丽。寺很小,也无甚名声和特色,走屋穿院,览后匆匆而出。
看完了小寺,白导游领着我们踏上了麦积山的铁梯。麦积山石窟多凌空凿于20至7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崖阁、摩窟、摩崖龛、山楼、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顶、方塌四面坡顶、拱楣、穹顶、方楣平顶、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顶、圆形小浅龛、盂顶等。为供游客游览,景区沿着山崖,绕着石窟架起了横七竖八的铁梯,游客只能沿着铁梯观看洞窟中的奥秘和神奇。
(年,麦积山的石窟和雕像。)麦积山现存洞窟个,共有泥塑、石雕余件,壁画多平方米,其中最为精彩的洞窟有窟、窟、37窟、窟、44窟、窟、窟、4窟、5窟、12窟等。
拾阶而上,临崖观瞻。崖壁上的洞窟大都被铁门紧锁着,细细窟窿的铁丝网将佛像与红尘无情的隔离着,游客只能趴在铁丝网上,费眼费力的瞧,才能模模糊糊看清里面的世界。白导游告知,因洞窟的佛像大多为泥塑,为防风沙侵蚀不得已采取了这些保护措施。
(年,在麦积山石窟。)铁梯上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人人都趴在铁网前,透过密密麻麻的网眼,窥视着洞窟里的神秘世界。麦积山的雕像有大有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因此,洞窟也大小不一,大的可进人游走,小的如同壁上小橱。随着白姑娘,上下往来,左右折叠,行云走雾,细看78、37、号等洞窟,仰望东崖大佛,攀“步步高升”台阶,瞻仰千佛廊。我不厌其烦地问,白姑娘不厌其烦地答……
(年,白姑娘在麦积山上讲解。)(年,在麦积山窥视石窟里的世界。)在崖壁的铁梯上瞧了无数洞窟,看了无数泥塑,但前瞧后忘,左拾右遗,只是混混沌沌地将其糅在一起,已分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游麦积山,给人留下清晰印记的是4号洞窟。
4号洞窟位于东崖上部,也称“上七佛阁“,是麦积山石窟中最为宏伟壮观的一个洞窟。洞窟开凿于北周(公元年-年)时期,是当时的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祈福所建造的“功德窟”。洞窟高16米,横宽31.7米,进深13米。原本的形制是一个七间八柱,前廊后室的仿宫殿单檐庑殿顶建筑,因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洞窟前半部分坍塌,前廊的六根石柱已崩毁,仅存梁尾与后壁相连接处的两根石柱。
(年,麦积山4号石窟景色。)
攀上4号洞窟前的游廊,一排红木门窗的7间佛龛便横列在眼前。门窗的色彩早已黯淡,敞开的门儿里便是五彩斑斓的佛像。7间佛龛里共有42尊菩萨塑像,菩萨尊尊神态庄严可亲,华美而不粗俗,张张佛面上充满着人间的善良、慈祥和世俗民风的情感。佛龛里都装饰着天龙八部的浮塑,浮塑面容狞怪而不丑恶,表现了男性的健美、威严、正直、勇猛和坚毅。游廊的外端是一齐腰高的红色护栏,游廊两端的崖壁上分别雕刻着两尊金刚力士。金刚力士的上部也各有一个佛龛,龛内分别塑维摩诘、文殊及胁侍菩萨和弟子。
(年,在麦积山4号石窟。)看完佛龛,扶栏远望,但见山外风景秀丽: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似浪,远景近物交织杂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
(年,麦积山外的景色。)4号洞窟的左侧是5号洞窟,5号洞窟曰“牛儿堂”。洞窟为仿木构建筑崖阁式洞窟,前有窟廊,后凿一窟二龛,龛中窟平面呈椭圆形,穹窿顶。中窟里塑有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中窟外两侧各开一圆拱形大龛,每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菩萨花萝高冠,面目端庄秀丽,胸部半袒、双臂外露、肌肤丰腴。龛内壁画,全为明代重绘,仅龛外右侧上方留有初唐时期所绘“西方净土变”一块,并有女供养人及侍女数十身,尽皆窄袖悬裳,长裙系颈。
中窟外右侧立有一天王塑像。天王身穿铠甲,两眼圆睁,神情威严,脚踩一头卧牛。被踩卧犊昂首不屈,圆圆的眼突兀而睁,顽皮地注视前方。卧牛的脚儿虽盘曲着,但却凝气聚力,不屈不挠地想要愤然跃起。
(年,麦积山5号石窟的天王踏牛塑像。)相传,“牛儿堂”的这尊天王,本该站在他脚下的莲台上。但在窟廊上静卧的小牛犊是一头神牛,它力大无比,吼叫一声,就会天崩地裂,山体倒塌。牛犊的这种本性,引起了天王的注意。一天,天王发现牛犊伸长脖子,抖动四啼要吼叫,为保住山体,天王纵身一跃,两脚稳稳地踏在牛背上。牛犊几番挣扎未能跃起,这才避免了一场灾难。岁月如梭,直到今日,天王还死死踏着神牛。
在5号洞窟的西端,有一可容人通过、长约10米的隧道,门顶刻有:“小有洞天”四个字。
(年,在麦积山石窟。)这“小有洞天”也有故事。相传明朝古历四月初八这天,秦州一州官游麦积山,一时兴起,想从七佛阁的摆渡铁链上,用鹞子翻身的纵跃姿势,游荡到牛儿堂去,居然成功了。可当他站稳在牛儿堂,定睛向下观看,只见悬崖陡立,山谷人群如蚁,顿时头晕目眩,腿软抖战,再也不敢迈步了。众衙役只得火速请来一群石匠凿开了一个小洞,州官才从洞里爬了出来。至今,当地还有“鹞子翻身牛儿堂”的说法。
如今,有了铁梯,游人不用鹞子翻身即可到达5号洞窟“牛儿堂”,古人所凿的“小有洞天”成了连接4号洞窟与5号洞窟的天然路径。
(年,钻出“小洞天”。)弯腰拱进洞窟,看完“牛儿堂”,亦步亦趋地跟着白姑娘下山。
白姑娘说:麦积山石窟建自公元年,后经十多个朝代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看完麦积山,别了白姑娘,乘34路公交返回市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