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云冈石窟鹿头梵志形象再识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5/13

 

梵志,梵语意译指婆罗门,古印度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鹿头梵志皈依佛教前是一位修行者。《增一阿含经》卷20记载,外道鹿头梵志曾与佛在墓地讨论骷髅问题,大意是:一次,释迦带鹿头梵志至一墓地,共同分析五个骷髅,判定男女、死亡原因、治疗方法、死后往生之处等,五人死后分别往生地狱、畜生、饿鬼、人道、天生等五趣(五道,佛教还有一种六道的说法,则是加上阿修罗道),鹿头梵志一一知晓,但最后佛示以罗汉骷髅而鹿头梵志不能判定罗汉往生何处,于是佛向他解释佛教能断轮回,劝其“快修梵行,亦无有人知汝所趣向处。”佛教通过这个故事来体现佛陀的智慧超群。鹿头梵志的故事在佛教表现中有不同的形式,这一题材在犍陀罗艺术中也有表现。浮雕中,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袈裟一角,身后两侧各有一天人。佛左侧有一比丘,右手持一人头;右侧为鹿头梵志,袈裟裹头,袒右肩,左手拿人头,右手作敲击状。(图1)图1平山郁夫收藏品(局部)中的鹿头梵志德国国立海外博物馆的藏品中佛陀结跏趺坐于树下,两侧各有四人,分为前后两排,佛陀右侧前排是两位裹头露发的男子,靠近佛陀的手持骷髅者为鹿头梵志。佛陀左侧前排是两位世俗人物,而不是持骷髅的沙门。这件藏品与上述造像相比较为特殊。这可以表明,在鹿头梵志辨别骷髅的浮雕中,虽然手持骷髅头的沙门是常出现的形象,但非必不可少。(图2)图2德国国立海外博物馆藏品中的鹿头梵志犍陀罗艺术中的鹿头梵志大多是裹头,头顶前留有一缕头发的年轻人。此形象与犍陀罗艺术涅槃图中的须跋陀罗形象较为接近。以上两幅浮雕中的鹿头梵志形象与须跋陀罗也稍有不同,如裹头布与袈裟似乎是分开的,而涅槃图中的须跋陀罗是将袈裟罩在头上。虽然服饰存在差异,但头顶露出头发这一点是相同的。这都反映了他们的外道身份。虽然依据这一点不足以认定鹿头梵志皈依佛教前为耆那教徒,但至少能说明他是出家修行者。犍陀罗艺术中表现鹿头梵志的浮雕以结跏趺坐的佛陀为中心,佛陀周围人物有四位或八位,均为双数,分为前后两排,后排为供养者。鹿头梵志一般位于佛陀右前方,与其对应的是持骷髅的沙门,或者是天人。鹿头梵志为青年男子,裹头,头顶露出一缕头发,上半身右袒,下身着裙,表现的是鹿头梵志皈依佛教之前的形象。云冈石窟表现鹿头梵志的画面有4处,分别位于第9窟前室北壁明窗西侧、第12窟前室西壁佛说法龛南侧、第19窟前壁(南壁)东侧中部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龛外侧、第19-1东壁明窗北侧释迦多宝龛外侧。第9窟前室北壁明窗西侧雕刻的鹿头梵志束发,坐于束腰座,右手托骷髅,骷髅上刻出眼眶、牙齿,左手伸出食指,曲余指,作说话状;(图3)东侧为执雀外道,右手上举至额,左手捧一鸟(鸟头毁)。(图4)图3第9窟前室北壁明窗西侧图4第9窟前室北壁明窗东侧第12窟前室西壁佛说法龛南侧雕鹿头梵志,束发,半跏坐于束腰座,有头光,右手托骷髅于胸前,左手屈肘,手掌触脸部(似乎是思维状);北侧为执雀外道,左手托雀于胸前,右手屈肘,作挥舞说话状。(图5)图5第12窟前室西壁佛说法龛第19窟南壁东侧中部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龛内二佛结跏趺坐,龛外除下方其他三面多是合掌的天人。龛左右两侧下方各有一位老年婆罗门,仅穿裙,上半身刻线以表示瘦骨嶙峋。龛左侧的婆罗门左手持圆形物,右侧的婆罗门右手残缺,持物不明。据云冈石窟其他三窟的形象,可以推测,龛左侧持圆形物的是鹿头梵志,与之相对的是执雀外道。(图6)图6第19窟南壁东侧中部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龛云冈石窟中的鹿头梵志均束发,半跏坐于束腰座,上身披珞腋,下身穿裙,右手托骷髅。鹿头梵志一般位于佛陀右前方,与其对应的是执雀外道,表现的是瘦骨嶙峋的老年婆罗门形象。中国佛教艺术中的鹿头梵志,在隋代之前多为老年男子的相貌,结发髻,八字眉,瘦骨嶙峋,上身披珞腋,有的仅在腰间裹短裙,表现的是老年婆罗门形象。隋至唐初,鹿头梵志除了采用老年婆罗门形象外,也表现为普通的中年男子,形体与常人未有太大差别。鹿头梵志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裸上身,下身穿短裙或穿裤,或者穿三角犊鼻裤。无论是印度犍陀罗艺术中的青年男子形象,还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老年婆罗门形象,鹿头梵志这种“出家学道,在闲静之处,思惟道术”,修得阿罗汉果,达到“无终无始、亦无生死、亦无八方”的境界。通过对征服外道这一具体情节的禅观,领悟佛法的伟大,教世人修习佛法。

作者:王晓娜

编辑:付 洁

责编:张 华编审:王雁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