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云冈石窟的开凿,就注定是多种文化元素与艺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9/26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1/5477291.html

从云冈石窟早期的第20窟主佛的服饰雕刻风格来看还是从略有残缺的“飞天”服饰雕刻风格来看,该窟还是明显带有北凉石窟与犍陀罗艺术的风格。而第18窟中,主佛的衣纹贴体、密集、轻薄,这种特点也反映出了古印度笈多时期的一些造像风格。

可见云冈石窟的开凿就注定是多种文化元素与艺术风格相互融合的开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云冈石窟造像风格的形成可以看作是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在这里进行的艺术再创作的整合过程,从而形成了云冈石窟早期的风格样式,以至于昙曜五窟中“飞天”的形象也具备了犍陀罗艺术风格。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两汉之交传入了中国。自魏晋以降,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开窟造像、建寺起塔的风气日渐盛行。在中国佛教石窟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中原及北方地区。石窟也被称为石窟寺,“它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多依山崖开凿,窟前往往建造木构或仿木构窟前建筑,有些依附于寺院。

由于古代地面建筑多已毁坏,只保留了洞窟遗迹,故也简称石窟。”中国佛教石窟约起始于公元3世纪晚期,兴盛于公元5至8世纪。如公元3世纪晚期开凿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公元4世纪中期开凿的敦煌石窟,5世纪初期开凿的天梯山石窟,5世纪中期开凿的云冈石窟等等。

可以说在佛教石窟造像艺术中大量的保存了古代佛教乐舞的形像。虽然佛教石窟中的“飞天”形像不完全属实有虚构和幻想的因素,但是这些形像也基本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从某些层面也可以看作是当时的乐舞活动与艺术创作的真实写照。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义石窟都是由北魏皇室支持开凿的,所以无论从营建的规模来看,还是从造像的精美程度来看,都可以视为当时石窟造像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而且这三座石窟开凿年代蝉联,造像风格传承有序,这对于研究北魏时期的“飞天”形像演变以及体态的变化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依据。

云冈石窟位于北魏王朝的第二座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以西17公里的武周山下。云冈石窟是北魏皇室第一次主持营建的大规模依山而凿的石窟。

北魏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公元年,鲜卑族的拓跋珪于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南的和林格尔)建国,国号魏史称北魏。

公元年,北魏迁都平城。公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之后又伐柔然,逐吐谷浑,平北燕,灭北凉。太武帝拓跋焘在公元年消灭北凉之后结束了五胡十六国长达年长期分裂的局面,使得中国北方再一次统一,由此进入了北朝时期。

而在北魏灭北凉期间曾俘获数千凉州僧人并迁至平城。而这批僧人的到来对于平城地区的佛教乃至佛教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公元—年)云冈石窟最早的洞窟就是由当时任沙门统的凉州僧人昙曜主持开凿修建的。这一时期平城汇集了广大北方地区的高僧大德与能工巧匠在这里建寺起塔,开窟译经。

而云冈石窟的造像模式与规模无论是在当时的还是在数百年之后,都对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重要的意义。并且佛教石窟造像艺术也在这里也加快了中国本土化进程的步伐,可以说中国石窟造像艺术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便在云冈石窟开凿之日翻开了它崭新的一页。

“飞天”围绕在平棊内雕刻的团莲四周,它们有的长裙曳地,头束高髻,长眉细目,臂配镯钏,体态丰盈,线条优美,或捧宝珠,或持莲蕾,彩带飘扬,成双成对的在窟顶飞舞。它们有的上披络腋,下着长裙,高束发髻,臂绕彩带,颈饰项圈,体态丰满,或叉腰,或拱手,动作潇洒,自由自在的翱翔于天际。

但仔细观之会发现此时期的“飞天”形像较早期的发生了两点变化。第一,从服饰的衣纹来看改变了早期“飞天”衣纹的那种立体感强烈的平行线条。此时“飞天”服饰的衣纹线条多由弧型的线条组成,给人一种柔和之感。第二,这一时期的“飞天”体态由早期几乎笔直的身体形态转换变成了“U”型的形态。这种“U”型形态的出现更能给予人们一种温婉柔美之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8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