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新闻 >> 正文 >> 正文

美国返还价值2400万元文物,专家说南北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5/6/10

近日,有关美国返还中国文物的消息,在文物圈内外引起了不小波澜:

这件石刻,曾于年,由私人收藏家ShelbyWhite将这两件文物借给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供游客欣赏。总价值近万美元(约人民币万元)。

地区检察官称:“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件令人难以置信的古物被盗,至少有一件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基本上不为公众所知。虽然它们的总价值超过万美元,但这些作品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和美感永远无法用价格标签真正捕捉到。”

与此同时,近日,北京有一场展会,是中国和我们的巴铁老朋友共同举办的:来自巴基斯坦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共件(套)照片,在故宫博物院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中亮相。

传统的藏品,多为瓷器、漆器、翡翠这样“大雅之堂”的工艺精品,然而不难发现,知名博物馆,安思远、王世襄这样的收藏名家,也会对其珍藏有加。

王世襄书房

世界各地藏家甚至不惜代价把沉甸甸的石头运往千里之外的大洋彼岸,博物馆,艺术圈都以拥有中国石刻雕塑艺术为荣。那么,美国归还的文物的背后有何隐情?石头艺术究竟有何魅力?本文即将为您呈现:

石刻遗珍

本次美国归还的这两件器物为:北齐至唐时期的围屏石榻,先让我们一睹为快:

归还现场图片

从图中不难看出,这件器物工艺繁复,虽然年代久远,但纹饰依然清晰,线条千变万化,韵律极美。中间镂空处石狮子的造型,雄浑生动,蕴含北朝气象。

归还现场图片

上面方形开框处,更为精湛,走兽浮雕驻于其间,周圈带有圆点状装饰,可以看出工匠用心于每个细节都美感。

北朝-唐石榻(局部)

两边还有天王镇压小鬼的形状,天王形态威猛,身上绶带飘逸灵动,引人遐想。别说是石刻,即便是一幅画卷也要颇费心思。

与他类似的,还有另一件宝贝——安阳固岸墓地出土的“围屏石榻”。

围屏石榻

这座石榻年出土于安阳固岸墓地。石榻底部共有六个方形石柱。石榻南面为一对子母门阙,东、北、西三面围以石屏,四角以铁钉固定,呈现出典型的时代建筑特点。

北朝石榻安阳固岸墓地出土

石屏内壁阴线刻有精美二十四孝子图。根据该墓出土墓志砖可知其年代为东魏时期。这座围屏石榻当时是我省考古发现唯一完整的一座石榻,令许多研究者趋之若鹜。

安阳固岸墓地考古现场图片

据考证这一类石榻主要用来放置骨骸。这种石制葬具应该起源于北魏平成(大同)时期,北魏迁都洛阳后吸收当时生活中实用的坐榻元素,到北魏晚期形制基本固定。

北朝甘肃天水石马坪文山顶北朝墓石榻围屏天水市博物馆藏

根据考古发现,北方地区的墓室中常见有类似的石榻,也叫“石床子“。而他与我国起居文化关系密切?

何为榻?

榻这个词汇在如今的生活中不常见了。我们只能想到宋太祖赵匡胤曾有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此外,还有个词叫做“下榻”。在古代,榻这种卧具被广泛使用。

著录:此榻裹腿做法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藏》第页,图版第12号。

与床的既宽且高不同。榻更加狭长、低、近地面。榻是平面的,四足落地。日本的“榻榻米”也有此因缘。古代的记载中,有一些带栏杆的榻。但是大多数榻是无栏杆、无围子、一个平面、四足落地的卧具。特别是到了夏天,榻这种东西非常管用。

宋《槐荫消夏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起居文化,破有意思,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工艺:他的工艺,则要从古希腊、古印度讲起:

健陀罗石刻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能够呈现如此精妙绝伦的工艺,源于石刻艺术的故乡。在今天兴都库什山和喀拉昆仑山的南端,交汇了古代中原地区及古印度、中东、古希腊等等地区的匠人和思想精华,并且在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中,得意很好的传承。使犍陀罗逐渐成为西北印度的佛教中心,佛教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

舍卫城神变片岩2-3世纪白沙瓦博物馆藏

大约从1世纪开始,艺术家开始仿希腊神像创作大量具有希腊、罗马艺术特色的佛像作品,后世的考古学家即以它的出土地点命名为犍陀罗艺术。

释迦牟尼佛立像故宫博物院展出图源:

故宫博物院

犍陀罗艺术主要特点是:身着希腊式披袍,衣褶厚重,富于毛料质感;人物表情沉静;面部结构带有明显的西方特征,鼻直而高,薄唇,额部丰满,头发自然波卷;装饰朴素,庄严稳健(见彩图)。

菩萨像2-3世纪故宫博物院展出图源:

故宫博物院

雕刻材料采用当地出产的青灰色云母片岩,间有泥塑。以佛塔为主的建筑,基座多方形,列柱常采用希腊柱式,座侧浮雕佛传故事。绘画遗品很少,有的学者把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内的壁画作为它的代表。

释迦牟尼佛立像故宫博物院展出图源:

故宫博物院

犍陀罗艺术风格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主义,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与汉地着重写意的艺术风格相融合。从而产生了中国魏晋南北朝的石刻艺术。

公元3-4世纪灰片岩雕释迦牟尼佛立像成交价:1,,美元

这样的艺术风格,还影响到了后世的陶瓷制作上。宋代湖田窑的佛像,对于衣褶的表现,恰恰来源于此,我们从残片上,依然可以看见古代匠人造物之灵巧与犍陀罗艺术的遗风:

上海世承文物商店

南北朝的石刻艺术

随着犍陀罗艺术的河流,使得我国南北朝石刻造型融合了多元文化因素的注入,不同于以往朝代的死气沉沉南朝石刻。

飞天奏琵琶浮雕北魏石雕高40厘米云冈石窟

南北朝的石刻艺术,从帝王墓道贵族墓,等级严格分明,皇陵的镇墓兽形态丰富,一般喜欢雕刻较为雄浑有力的石刻,应该与统治者想要展现皇权威严,不容侵犯等的皇权理念有关。

第一窟东侧礼佛图巩县石窟北魏

南北朝以后的石雕普遍汉朝石雕的形象更为逼真,生动,威猛,而且造型也较为夸张。因此,汉代以后的石刻,大多有种气势磅礴,宏大的感觉,与传统汉代陶俑所呈现的静态美反而格格不入。

北朝石刻佛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从动物形象上来看,南朝多以狮子形象作为镇墓兽的形象标准,还有部分镇墓兽呈现夸张的飞翼猛兽的造型,例如埃及的斯芬克斯、拉马苏,亚述人萨尔贡的舍都,古希腊格里芬,甚至与南印度的阿玛拉瓦蒂的狮身鹫兽等都有广泛的相似性。

南朝瑞兽南京博物院

而南朝石刻的主要艺术风格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浪漫主义因素,故石雕的形象生动灵活,显得更加威武雄厚,呈现多元文化风格。其装饰形式较为神秘多变,有多种说法。镇墓神兽的造型大多飞翼卷云,有的纹饰蔓草火焰,不像中原文化元素,与波斯或希腊神兽造型类同。

北魏镇墓兽山西博物院

北朝的石狮子,刻工古拙却总能显现出狮王的神态,我们店藏的这个北朝石狮子,也为从海外藏家手中觅回的流失珍宝:

北朝的石狮大多都雕刻在菩萨和佛祖旁边,体型较小,羽翼基本消失,面部表情较为温顺且活泼,在写实的基础上结合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将狮虎一类巨兽的凶猛,悍烈的属性高度的融进了作品。表现出在佛教面前的臣服姿态,有时也会显得威猛雄强,形成宏伟磅礴的气势。

北朝时南亚雕塑艺术于佛教一同传入中土,此石狮线条疏朗,神态威严,双目炯炯有神,性质更加写实逼真,极富异域风情。为北朝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