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都是伴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兴盛而出现的。就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言,莫高窟无疑是其中翘楚。
敦煌在唐朝的发展尤其昌盛,到目前莫高窟保存着个有壁画塑像的洞窟,其中唐窟占了将近一半——个。莫高窟的几座大像都是建于唐代,武则天时造弥勒佛大像高35.5米,开元年间又造大佛高26米,中唐大历年间造佛涅槃卧像长16米。
唐代绘画的标本库
作为经变画的组成部分,我们还在敦煌壁画中发现了题材丰富、技艺高超的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装饰图案等壁画。
比如在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初唐阎立本风格的人物画,宽袍大袖、冠冕堂皇、气宇轩昂,主要用来描绘经变画中前来听法的帝王和百官,偶尔也会出现外国来使等。其中莫高窟窟的《帝王听法图》(图1)酷似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图中帝王平展双臂,头戴冕旒,身着青衣朱裳,面容肃穆,气宇轩昂。帝王身后跟随百官,长相各异,个性鲜明,绝无雷同,但都表现出恭敬谨慎的模样,簇拥着不可一世的帝王。画师以高超的技艺生动地描绘了每个人物各不相同的身份地位和精神风貌,是不可多得的唐代人物画精品。而实际上这幅壁画比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还要早若干年。
图1初唐莫高窟窟东壁《帝王听法图》
中原士大夫追求的形象也在唐朝出现在敦煌壁画中,代表性的就是《维摩诘经变》,这幅画典型吸收了东晋顾恺之创造的意象,顾恺之曾经画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意思是卧床病态,形象清瘦,但充满智慧,像个能言善辩的书生。因此敦煌的《维摩诘经变》可能辗转传自南方。盛唐时期开凿的莫高窟窟中的《维摩诘像》(图2),维摩诘坐在高脚胡床上,身体前倾,手执羽扇,神采奕奕,一副智慧过人、侃侃而谈的模样。画师用刚劲有力的线条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大居士博学善辩的精神风貌。
图2盛唐莫高窟窟东壁《维摩诘像》(复制品)
在唐朝的敦煌壁画中还会偶尔出现历史题材和世俗题材的画面,一般出现在巨幅经变画或佛教史迹画的局部。比如,《佛教史迹画之张骞出使西域图》(图3)用来描述佛教传入中国的缘由,当然,这是个完全错误的描述,是佛教徒的牵强附会。
图3初唐莫高窟窟北壁《佛教史迹画之张骞出使西域图》
《观音经变之胡商遇盗图》(图4)用来展示观世音菩萨的法力无边。该绘画手法写实,人物刻画细腻,故事情节完备。作为画面背景的青绿山水在莫高窟的唐代壁画中已经比较常见,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莫高窟窟中的《化城喻品》(图5)。
图4盛唐莫高窟窟南壁《观音经变之胡商遇盗图》
图5盛唐莫高窟窟南壁《化城喻品》(青绿山水)
《耕获图》(图6)用来描述弥勒佛的未来世界里“一种七收”,丰衣足食,人物和动物的形象生动传神,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图6中唐榆林窟窟北壁《耕获图》
总体上看,唐代的敦煌壁画中,西域画派带给敦煌的艺术营养已经得到充分的吸收,并且完成了本土化的升级。除人物衣冠服饰还保留一些外来形式,人物形象、姿态等人体美的表现上,明显与中原取得的艺术成就实现对接。多种风格汇集并存,有的精雕细琢,金碧辉煌;有的逸笔草草,敷色简单。
敦煌保留了诸多种唐代的艺术风格,在中原地区作品遗失殆尽的情况下,敦煌成为我们研究隋唐时代绘画的可靠标本。
本文摘自:《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书画卷四)》
相关图书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书画卷四)》
祝唯庸姚华著
内容简介
第四卷中,将为大家介绍陆柬之和他古雅质朴的行书;李世民:痴迷书法的大帝;褚遂良:刚正不阿留书名;阎立本和笔下的丹青神化;隋唐时代的敦煌石窟艺术;薛稷“书画俱佳第一人”;钟绍京与千古第一的《灵飞经》
来源:山东教育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