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新闻 >> 正文 >> 正文

佛笑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4/8/12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baike.baidu.com/item/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9728824

云冈的风起了,夹着细沙,凛冽地拂在人的脸上,那该是北魏的遗存,是所有折戟沉沙的故事留下的后劲。

避着风走,在第三窟的楼阁里,你会与一尊长眉细目,面容恬淡的佛像不期而遇。

这样的风,他是见识过的,比这样的风更阴沉严苛无数倍的风,也已经从他身上刮过去了。

你与这样的他相遇,看着他嘴角微微翘起,慈悲,可亲。那是何等美好的一张脸,在与其相对的那个瞬间,属于人的种种感官似乎都失效了,所有脑海里的凡尘俗事仿若被一只巨手拂过,化成一地轻尘,人完完全全地呆愣住,也忘了感叹,到底是怎样的力量,抑或是怎样的信念,使经受过千钧苦难的生命,能发自心底升起如此欢喜。

那欢喜似乎能解脱石头的沉重与冷酷,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化成千万年亦不会磨灭的一缕微笑。

一缕来自东方的微笑。

佛笑,而不言。

自北魏伊始,岁月一路浩浩荡荡至隋唐,每个时代的人,都已将心中至美的模样,竭尽全力诉诸于那巨石之上。

北魏云冈石窟一佛二菩萨及飞天供养人像

云冈早期昙曜五窟的像,仍带着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遗风,而在云冈二期造像艺术中,中国传统文化已显著增多。

龙门上承云冈大体大面,概括洗练的极强雕塑特点,中原腹地温润的气候又将犍陀罗式的雄浑粗犷洗去大半,佛像换了清秀新颜。

古阳洞的圆雕大像雄健朴实,礼佛图浮雕精致入微。本尊释迦牟尼佛面相清朗,嘴角微微上翘,西侧主佛像温和秀美,瘦肩细脖,袈裟似褒衣博带。

西晋南渡,士族名流南移,洛下之风泽被江南。南京栖霞山的佛造像,面容清瘦秀美,衣褶层叠,端庄温朗,沉静超然。

北魏洛阳龙门石窟

佛像所在之处,无不是各处文明交汇碰撞的路口。供佛礼拜的信徒,身怀绝技的巧匠,风餐露宿的商团客旅,祈福发愿的供养信客……每个人带着信仰,带着不知何枝可依的心,带着放不下的希望,带着对美好的祈盼,来到这,来到这世间最具磁场的漩涡。

于是,色彩开始流转,姿态开始变迁。

魏晋的匠人将士大夫风流雕刻成佛像瘦削的肩线,从佛的眉眼之间,你得以窥见王摩诘一生遒劲的风姿。

而当色彩涌动起来,你知道这是到了唐代,看敦煌的造像,足以想象那是怎样鼓乐齐鸣的时代,春风何等浩荡,长安城百花竞开,鸟雀自在。

再往后,炽热慢慢归于温熙,狂放渐渐归于沉着,大开大合收拢得精细起来,你看安岳毗卢洞北宋紫竹观音,那是宋的模样,如此妙笔,却难掩城郭上空的阴霾。

所有发生的一切,在遥远的石窟洞中,都有迹可循。每一尊佛像微笑的弧度里,都藏着当时当刻最鲜活的生命能量。

佛笑,而不言,因无需多言。

历史的书页已经这般摊开,晾在石头上。

一千多年过去了,佛像前依旧行人来往,你抬头看,看的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过去,那佛像依然微笑,呼吸匀长,血脉畅通。

谈及佛像,仍有一件可叹之事。

在如今,提到“雕塑”二字,我们想到的往往是欧洲雕刻艺术,想到的是米开朗基罗,贝尼尼,还有罗丹,却不是佛像。面对佛像,我们常常更觉得那是“佛”,而非“像”。

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更注重佛像的宗教意味,而忽略了佛像本身是一种雕刻艺术。我们有画论,有诗品,有书法鉴赏,我们会说应物象形,会说气韵生动,可是提到雕塑,只有什么“栩栩如生”,什么“有血有肉”,可是这些词,又岂是适宜拿来形容佛造像的呢?

中国佛造像艺术,本质与中国其他古典艺术一样,也是“写意”的。

想象一下,如果一尊佛像无比写实,那么佛手应血管隆起,指节突出,盘起的小腿肌肉曲线明确,胫骨隐隐欲现——但事实上,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造像,这些只为写实的细节,对于佛像传达精神的作用来说,是多余而无意义的。

佛的形象虽然从人的形象转化而来,但经过了锤铸,升华,变成知性的秩序,每一条线的游走,每一个面的回转,都拥有了更为纯简,更为和谐的表达。那是一种抽象的营造,将精神性提纯到至高点,再以具象的姿态,直击人心。

北齐如来立佛

瑞典汉学家喜龙仁曾把中国佛像与西方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作比较。

一边是摩西像,一边是龙门大佛,一边是极具动态的坐姿,是突起的肌肉,凌乱的发丝,逼真的神情,一边是不为万事纷扰所动的安详坐姿,两腿交叉,两臂下垂,无论是神态还是衣袂的弧线,都平和恬静,无波无澜。

这是两种大不相同的精神世界。西方雕塑艺术意在诚实纪录尘世,纪录所有发生的痕迹,而佛像相反,佛像表达的,是涤荡人间诸多烦恼后,彻悟的平和与寂静。

北魏洛阳龙门石窟

低眉,垂目,微笑,不动如山,那是一种“自我观照”的姿态,绝不仅仅是表面的生动。佛像映照出的是一种整体的和谐,是直抵内心的精神感动。任何人看到佛像,即便不知道它代表什么,也能受到这股精神的鼓动。

这正是令西方鉴赏家感到惊叹的,喜龙仁说,“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意识到文艺复兴的雕刻虽然把个性的刻画推得那么远,其实那只不过是生命渊泽之上一些浮面的漪澜。”

北齐佛立像

于是,再匆忙,再浮躁的人,站在佛像面前时,也不由自主地安定下来了。

北齐佛立像

佛像在上,人敢看,抑或不敢看,但又被实实在在地震慑着,只好驻足不动,慢慢地,仿佛感到脚下这方寸之地被无限扩展了,你突然听得到自己呼吸的声音。

明明不会四目相对,却又会觉得所有念头都被袒露出来,被默默凝视着。你感到羞赧,好像直面的不是一尊佛,而是自己的心。

那是一种难以用言语准确描绘的能量场,但如果你曾经驻足在一尊佛像下面,无论是在一座石窟,还是大雄宝殿,无论拂在面颊上的是大漠孤风,还是鼎盛的香火飞烟——只要你与一尊佛有过一场相遇,你会知道我在说什么。

东魏背屏式佛三尊造像局部

或许是因为,铸造佛像的人怀抱着的是生命深处的诚恳。佛的眉眼出自人,又超乎人,佛的造型出自俗世,又饱含着俗世的祈愿,于是令人感到亲切,又令人神思追往。

佛不喜,不悲,若有思,若无思,他像是由许多人的心锻造而成的一面镜子,人们望着这面镜子,得以看见自己所念,所盼,所欲,所苦,所恨,所爱。

北周释迦立像

而所有这些,又都在佛像足下,被那慈悲的神色澄洗干净了似的。佛像身上,有一种被纯化了的艺术和精神,交织着理想的寄托与现实生命的美感。俯仰之间,人不会在意那佛像的身体比例是否合理,线条是否夸张,人直觉便懂得,那是最最自然,最最合理。

佛像超越了形式,以精神的力量,美到高处,是大自在,大境界。

如余秋雨所写,“那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在佛像的俯就与人的回应中,成全了超越任何语言表达之上的慈悲。这或许是为什么,无论心神如何激荡不安,望见那一抹佛的微笑,心都会渐渐沉静下来。

法喜之情,自然如此。

想起龙门牛橛造像背后所刻的铭记:“若存托生,生于天上诸佛之所。若生世界,秒乐自在之处。若有苦累,即令解脱。”

那脱胎于石块中,亘古未变的动人的佛笑,当作如是想。

来源:谁最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