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新闻 >> 正文 >> 正文

龛形龛楣装饰雕刻,唯有第十三窟堪称云冈石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4/7/30

作为中国首家以皇家工程面目出现的云冈石窟,以“全石化”石窟形制姿态出现于北魏年间。尤其是第十三窟内的格外与众不同,除却独一无二的托臂力士外,尤其是“褒衣博带”式佛装七佛立像,更是数量寥寥,气势恢宏造型精美,堪称云冈之艺术佳品。

如果说云冈模式的方鼻、大耳以及双佛对坐对于石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那褒衣博带的出现便直接传播后世了。除却这些外,便是十三窟内的精彩龛楣装饰雕刻,堪称云冈石窟中龛形龛楣装饰雕刻最丰富的一个窟了。

进入第十三窟,首入眼帘的便为高达13.5米的主尊交脚弥勒菩萨,占据了窟内的主要空间,身后有高大的背光直通窟顶。因风化较为严重,注意力基本被手肘处造型新颖且手法独特的多臂力士所吸引。但举目四望,会发现这个窟形制极为华丽,西壁上部南侧雕有七层塔一座,高约2.米。壁面艳丽,为后世彩绘,已非原貌了。但如果将眼光投至东壁,立刻便会被多层雕刻佛龛所吸引。

东壁最下层雕刻一排九躯姿态优雅的供养菩萨,呈胡跪姿势,头束高髻,帔帛绕臂飞扬,或托博山炉,或持莲蕾,或合掌微笑。

往上相对雕刻复杂多样,北侧雕有五个佛龛,南侧雕有四个佛龛,中部为一高约1.7米,宽2米的盝形帷幕龛。内雕交脚菩萨,两侧各雕有一供养弟子。菩萨头戴化佛冠,胸配璎珞,右手举至胸前,左手抚膝,两边各蹲一狮子,龛外两侧雕胁侍菩萨。重点在龛楣上,次龛分为上下两重,上层方格内雕飞天,下层中央雕坐佛及二供养菩萨,其余的格子内雕伎乐天。龛楣下沿雕有六躯飞天,手持璎珞想向飞舞。佛龛上下皆雕刻供养人多人,环手躬身,头带鲜卑特色帽子及服装。两边的佛龛多种多样,南侧的四龛上层为盝形龛和圆拱龛,盝形龛两边雕有各雕三层塔一座,北侧五龛分别为圆拱龛、屋形龛、尖拱龛、塔柱龛和盝形,两边的龛楣之上,雕饰纹状亦精美多样,各类型飞天、动物设计精巧富丽堂皇。

在往上北侧并列三龛,中间为圆形龛,两边为屋形龛,中央圆形龛楣上雕七坐佛,龛内亦雕坐佛一尊,左右胁侍菩萨各一,龛外两侧雕力士手托楣尾双龙。北侧的屋形龛内雕有手持璎珞跳跃起身的飞天,形态别致,宛如欢跃定格瞬间,很是罕见。

中部圆拱龛内雕双佛对坐,龛楣亦雕七佛,形成九佛格局。龛下为后世补“佛”字,“佛”字两边各雕有供养人行列。

南侧屋形龛内雕坐佛,屋脊正中雕金翅鸟和鸱尾。

再上并列三龛,中部盝形帷幕龛,内雕交脚菩萨,两侧各雕思惟菩萨,两边均为圆拱龛,南为双佛对坐,北为坐佛。三龛下雕满供养人行列。

往上并列三圆拱龛,中为坐佛,两侧为双佛对坐。再往上雕满千佛,与窟顶相连七个伎乐龛。

东壁从下至上共计七层,多种多样的佛龛形制堪称云冈最丰富一点也不为过。最为精彩部分则在于龛楣的装饰纹样,除却双龙交首和金翅鸟外,还有蝎首等装饰,使得十三窟的装饰雕刻成为云冈石窟中表现最为突出和丰富的一个窟了。堪称云冈石窟雕刻技艺娴熟鼎盛期的代表之一。

除了东壁,主尊对面的南壁,除了明窗与拱门之间的褒衣博带式七立佛外,还有在明窗左右两壁雕凿的胁侍菩萨。

明窗西壁,菩萨头戴素面花冠,面向圆润。左手托举宝珠,右臂已残。颈饰项圈、长璎珞,衣裙贴体,彩带飞扬。上雕有三角帷幕华盖,在北侧下部雕山峦起伏。

明窗东壁与西壁对称,保存较西壁完整。可见左手提净瓶,右手举宝珠。二菩萨均小腹微微隆起,体态丰腴,薄纱贴身,尽显优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