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云冈石窟供养人造像是中国古代人物造像中的一种特殊造像,是佛教信徒为修建功德自我示意的造像,是包括各民族、各阶层人物的最广泛的社会群体功德像。造像对其本人来讲,不是肖似程度如何,而是其奉佛意义得到了满足。
对佛教社会来说,佛窟寺院中众多的佛教徒功德像,其真正价值仍在于佛教的宣传作用。那么什么是供养人呢?供养人是指以钱财、田地、仆、经书等供养佛(实为寺庙僧侣)的一般信徒。有的供养人出钱开窟造像,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这项事业的赞助者,出了钱,就要在洞窟中留下自己的姓名和雕像,也就是功德像,这就是供养人像。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自佛教石窟出现,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就与石窟发生了关系,他们就成为佛教石窟的供养人。最早的佛教石窟创始于佛教发源地印度。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是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时代的巴拉巴尔山石窟群。有的学者认为此石窟群不一定是佛教石窟。
可认定的最早佛教石窟是开凿于约公元前1、2世纪至1世纪的阿旃陀石窟等。唐代和尚玄装和尚西去印度求法时曾到过阿旃陀石窟。据玄奘大和尚所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阿旃陀石窟就是由供养人所建。
龙门石窟中国境内的石窟现存最早的为新疆石窟群,开凿约始于公元3世盛行于5—8世纪,最晚到16世纪。新疆克孜尔石窟规模最大,石窟中绘有大量的供养人像。初期的供养人画像,大多绘在窟壁的最下端。人物形象小,多为跪式,4世纪中叶至5世纪末的供养人像,呈立式,形象也较大些。
5世纪末供养人的服饰趋于华丽。印度、阿富汗、中国新疆地区诸石窟中的供养人,不论他们是可汗、权臣、平民、仆人,他们在佛教里的地位远不如佛、菩萨、弟子,故而他们处在窟壁的最下部,形象也较小。
龙门石窟在敦煌莫高窟个洞窟中大都有供养人像,现存供养人像有万余身,题记也有万余条。仅第窟现存供养人像就有多身,还有比丘、比丘尼供养人像。敦煌北朝时期的供养人像大都画在主题画下形象很小。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侧一般都有长方形色彩题榜,题写着供养人姓名。
到了敦煌石窟的中期,供养人的形象、位置、规模、衣着等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此时供养人画像,由高不盈尺的小像变为等同人身的大像,从不显眼的主题画下,龛下的位置而至道两侧壁画上,并为独立的画面。题记也由单一的变为全家组合的,题记的内容较以前丰富的多。
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的古阳洞、宾阳洞、药方洞、皇甫洞等窟内大型造像,龛下几乎都雕有供养人像,有的成行成例。
男供养人大都束发戴冠。女供养人束发髻。大型龛的功德主,不是皇帝、皇后,就是皇亲国戚,或大臣。最显赫的是宾阳洞门内侧两壁下方浮雕大型供养人像(现在在美国波士顿和纽约艺术博物馆)。左为孝文帝及群臣礼佛图,右为文昭太后及妃嫔礼佛图。他们的位置虽不在佛和菩萨的位置,但他们的位置却十分的显赫。
云冈石窟笔者家乡云冈石窟之中供养人的造像占有相当的比例。如:第13窟的东壁、第11窟的外壁、第50窟的北壁,比较集中的是第11窟的东壁一系列男供养人像、上下一系列女供养人像、第50盒西壁等。云冈石窟的供养人早期的大多身着夹领小袖的胡服,没有形象高大者,也没有位居佛与菩萨位置的。从第11窟东壁的男女供养像的画面来看,一个个毕恭毕敬的样子,十二万分的虔诚。
云冈石窟女供养人身着V字型领口束腰小袖的上衣,头上束着高高的发髻(也许是帽子,已分辨不清),肯定是鲜卑族妇女的形象。为什么云冈石窟没有供养人的大像,而在洛阳的龙门石窟,北魏的孝文帝作为供养人的身份出现,龙门则有供养人大像。
为什么在云冈时代,北魏诸皇帝不以供养人的身份出现,他们如果以供养人的身份出现,必定是大象。合理的解释则是,在昙曜五窟之中,5位皇帝既是这5个石窟中本尊,而他们又兼有供养人的身份,他们的大象是其他任何石窟所不能比拟的。
龙门石窟张梦章:(文博硕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同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