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靳尚谊油画《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
韩硕中国画《纳西古乐》。
王力克油画《传奇·流光溢彩》。
张仁芝中国画《颐和园揽胜图》。
张路江油画《壮美广西》。
我国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近期成功举办,展示了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一系列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展开的美术创作,通过艺术化表达、意象化再现、对意境与精神的诠释,以及多元的传播方式,彰显了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深厚的人文内涵、崭新的发展面貌和独特的智慧创造。
辉映深厚人文内涵
以文化和自然遗产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大多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内涵。在这些美术作品中,自然风物、天地大美往往与工艺劳作、风土人情相辉映,传递出自然与人文相融共生之美。
在不少作品中,山川河流不再是人物形象的背景,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也不只是画面的点缀或信息的载体,而是透射着人的情谊、品格和精神的自然,是哺育、塑造了地域人文风情的自然。像张路江油画《壮美广西》,林立高耸的奇峰既展现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型风貌,又承载着漓江山水之境的丰厚底蕴。经由美术工作者的“加工”,中华大地自然遗产中的人文属性、精神内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和表达。作品往往融入了创作者的生活视角、生命体验和艺术灵感,富有感染力。
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化遗产,在自然环境的映衬下,更添几分神韵。许多美术作品也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当代艺术视角,再次体验、发现、认识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靳尚谊油画《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以充满诗意的笔法描绘了这座幽藏群山之间的土司遗址。画面中,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土司文化交织,屹立的石质建筑遗存蜿蜒伸向远方,带领观者一同走入历史风云。毛岱宗油画《云冈石窟全景》,展现了意蕴宏大的摩崖造像,也映现出我国自古以来致力于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交融的胸襟。张仁芝中国画《颐和园揽胜图》,以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构图,综览颐和园万寿山的园林布局和主体建筑群,通过自然景色和人工建筑的巧妙结合,展现皇家园林集雄秀为一身的人文景观……借助这些美术作品,观众得以再次深刻注视、深情凝视、深入体验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魅力。
借由艺术的再创造,相关美术作品实现了创作者、公众与遗产之间的情感沟通。美术创作搭建了这样一种桥梁,镜鉴历史,烛照人心,使遗产不只是遗产,还是心底温暖的感动和继续前行的自信。
记录崭新发展面貌
美术工作者还聚焦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崭新面貌。透过作品可以看到,华夏热土上瑰丽雄奇的自然遗存与灿若群星的文化积淀,正成为国风国潮的创意源泉,展现着古老遗产的蓬勃活力。
一些美术作品直接表现文化遗产的时代风采,捕捉传统工艺造物、民间戏曲表演、民族歌舞仪式的瞬间,把握劳作中的欢愉、戏曲中的传承、歌舞里的生活,形成富有层次、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表达。例如,录洁囡中国画《碑拓》以工笔技法描绘了一位正在拓碑的老手艺人,大面积的黑白拓片使作品充满静穆之美。透过人物专注的神态,观者不难感受到手艺人在时代变化中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王力克油画《传奇·流光溢彩》,将刀马旦的飒爽英姿和稍纵即逝的美定格为浓墨重彩的画面,喻示传统戏曲发展的勃勃生机。韩硕中国画《纳西古乐》,以凝练的笔墨,将老中青三代乐师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各具神韵,生动讲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中国故事。这些作品画“遗产”却不止步于历史、不疏离于生活,在描绘平凡日常中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步伐。
文化遗产的多元传承,也受到美术工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