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新闻 >> 正文 >> 正文

佛教在中国是如何火起来的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3/4/15

近期热播的《鹤唳华亭》虽然是一部历史架空剧,但是很多内容应该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此时也是中国佛教发展期,所以在剧中出现很多佛家的词语,比如“如是我闻”,这句是佛临涅槃前,弟子阿难所问四事之最后一问。

鹤唳华亭:珍藏版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69.8购买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外来文化的传入,分别是公元1世纪到9世纪,佛教的传入;其次是明朝时期自然科学的传入;以及鸦片战争期间,西方文化的传入。外来文化的冲击必然会引起本土文化的震荡与改变,看似相互矛盾的文化,需要不断冲突、融合与彼此吸纳。其中佛教最为典型,佛教与中国世俗政权相结合,依附于皇权政治的发展,后来发展成为儒佛相结合,辅助世俗政权的宗教。

佛教和本土信仰的融合

佛教是在汉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它最早是依附于中国的道教,魏晋时期玄学十分流行,后来又依附于玄学,把佛中的浮屠比作黄老,我们看最早关于佛教的记载,都把佛教称呼为“道术”。比如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在牟子的《理惑论》中把佛教看成了96种道术之一,他认为:“道者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在《四十二章经》中佛教也自称自己是佛道。

佛教在初期主要讲“精灵不灭”、“因果报应”,佛教当中重要的思想“无我”则没有进行广泛的传播,而精灵不灭和我们中国社会当中的有鬼论,是相似的,比如在《淮南子·精神训》当中称“故形有近,而神未尝化”,因此到了两汉有“形尽而神灭”的说法。其实因果报应和本土的说法是不尽相同的,汉朝时期佛教“因果报应”和中国的“福善祸淫”的思想是相贯通的。

到了汉末魏初的时候,翻译的佛教经典日益多了起来,这时候的佛教分为两大系统在流传,一个是小乘佛教,重视禅法;二是大乘佛教,主要讲的是般若学。小乘佛教最有影响力的是《安般守意经》和《阴持入经》,所谓的“安般”是指人的呼吸,“守意”是要求专心致志,使邪念不能生长。这和同时期的道教的呼吸吐纳之术是非常相近的。在《阴持入经》则把佛教当中的概念用道家的语言进行解释,比如说佛教的元气,被理解为“五行”,因此才有了“五阴”的说法

而大乘佛教认为人生最根本的道理是“神返本真”,这与老庄的思想是非常相近的,而且大乘佛教的这些弟子在翻译《般若波罗密经》还有《大明度无极经》的时候,把般若翻译为大明,这些都是取子《老子》当中“知常曰明”的意思。

到了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大为流行,玄学讨论的是“本末有无”的问题,这和佛教般若学是非常接近的,因此佛教徒多以玄学来解释佛教当中的理论。这也是为什么到了东晋,佛学流行的原因,除了社会生活所学,还有般若学和玄学都非常相近。

佛教依附于皇权

中国社会最大的特点是皇权支配一切,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国家行政权力,支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决定了佛教必须依附于中国的皇权而生存,早期佛教虽然借助了中国的道教和玄学,但是缺少政治力量的支持,因此经常出现了法律禁止百姓出家为僧的情况,而且当时的佛教信徒主要是上层少数贵族,在谈论玄学的过程中,讨论的也是哲学问题,并不被广大百姓所理解。可是底层百姓在动荡的年代,生存艰难,却找不到灵魂的慰藉。

虽然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儒家学术逐渐衰落,道德也沦为虚伪。以前安身立命的儒家哲学,生命价值已经不能令人释怀,大众的精神体系已经崩溃。也是因为这种社会氛围,魏晋以来的知识分子才将目光转向了老庄哲学,此时发展起来的玄学已经成为心灵的镇痛剂,抚慰着社会精英们的心灵,而广大人民群众,只有从道教的神鬼之说中找到一些慰藉。

当这些任意屠杀佛教众僧徒的君主发现,佛教可以被其利用,用来稳定统治,因此开始转变为大力倡佛教。比如石虎继位赵国之后,下令全国信奉佛教,他认为:“佛是戎神,所应兼奉,其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特听之”。在这些诏令颁布之后,中原地区第一次出现了“民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竞相出家”的热潮,佛教于是在十六国时期的民间蔓延开来。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传播迅猛发展期,据历史记载朝“佛化被于中国,塔寺形像,所在千计”,南北朝佛教的兴盛还是主要得益于皇权的大力扶持,南北朝的皇帝,大都信奉佛,或“常于禁中亲讲经论,广集名僧,标明义旨”,有些甚至自己剃度为僧,这无形当中都影响了臣民。另外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推行佛法,让王侯子弟,都要受佛戒,而且劝百姓斋戒。在皇权的大力扶植之下,外来佛教在南北朝迎来了一个高峰。

隋朝时期,中国佛教全面发展,宗门林立,而且派别众多,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有名的僧人,佛教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记载隋文帝杨坚下令提倡佛教:“朕于佛教,敬信并重……发心立愿,必许护持”。在杨坚的扶植下,仅开皇十年,出家人数倍增,隋炀帝杨广还亲自接受菩萨戒,成为佛家的俗家弟子。

唐朝君王大多奉行宗教宽容的政策,允许佛教自由发展,唐太宗为支持玄奘组织佛教译经事业,不仅下令让朝廷元老重臣房玄龄专门负责解决译场所需的一切人力、物力配置及相关费用,而且还亲自为玄奘法师所译佛经写出长达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使新译经论迅速在天下传播。

唐朝对佛教支持力度最大的,无疑是武则天,面对唐朝的佛、道之争,她确定了先佛后道的规则,而且亲自颁发了《释教在道法上》:“自今已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淄服处黄冠之前……布告遐迩,知朕意焉”。并且武则天称自己为“金轮圣神皇帝”,在武则天大力扶植之下,佛教被奉为国教。

南朝皇帝萧衍三次“舍身”佛寺,朝廷以赎金名义流入佛寺钱财数以亿计;北朝开凿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宏大佛事工程,封建国家人力物力耗费之巨根本无从统计。北齐文宣帝高洋,甚至制定长期巨额资助佛教发展的财政制度:“国储分为三分,谓:供国、自用及三宝(佛、法、僧为三宝)。”整个国家财政的1/3花费在佛教之上,可见对佛教的扶植力度之大。

另外从东晋以来,佛教不断从皇权中获得土地,并且拥有免除赋役的特权,此时佛教已经不再是宗教团体,而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实体,唐朝大臣辛替认为国家的财富十有七八在佛家手中,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现状。

这些寺院不但拥有大量的土地,而且大量的户口也被编入寺院当中,这让整个朝廷的财政税收大为减少,不但影响了国家的经济,还影响了国家的兵源。这就导致了灭佛的事件,北魏太武帝、北周周武帝、唐武宗时期,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灭佛行为。

一旦失去了皇家的保护,佛教几乎难以生存,在魏武帝时期,佛教几乎销声匿迹,但是随着魏文帝主张奉佛,佛教之后又兴起。东晋时期佛教领袖道安,在经历了大半生的传教活动之后,得出的经验教训是:“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实在是至理名言。

佛教对儒家的改造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无论是世界观还是完整性上,都是儒家思想所不能比拟的。宋朝之前儒家只关系人际关系和一些社会问题,对自然界当中的抽象哲学问题是漠不关心的。但是在佛教体系中,不但有人际关系,还有完整的宇宙观。

比如我们熟悉的四大部洲的说法,即: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这些其实都是来自佛教对世界观的描述。佛教的哲学思考要比儒家深刻的多,比如佛教的缘起性空、诸行无常之类思想,让中原儒家士大夫听得一愣一愣的,真的是由衷拜服。于是,佛教压倒了儒家的风头,持续了好几百年。

于是这些儒家学者意识到,如果要打败佛教,必须要学习佛教,所从表面上看,这些儒家学者反对佛教,但是背地里却偷偷学习佛教。这其中就有朱熹,朱熹利用佛教对儒家进行改造,比如朱熹提出的重要的观念一个重要观点,叫作“理一分殊”。大致意思是说,万事万物归根结底都是“天理”的具象化。天理虽然只有一个,但一旦分散到万事万物中去,就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朱熹怕他这样解释别人听不懂,就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好比是天上只有一轮月亮,但倒映在人间的河水里,千千万万条河水,因为河水自己的水质不一样,就会倒映出千千万万个不同的月亮。他这么一说,可就露出马脚了,因为这个典故叫做“月映万川”,其实出自佛教的经典。可见,朱熹这套理论,其实是受了佛教的影响。

结束语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简单概述为,融入中国本土宗教信仰,之后在世俗权力的支持下,迅猛发展,同时佛教自身完备的世界观与逻辑的统一性,也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中国的宗教从来没有超然于世俗政治之外独立存在,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依附政治、参与政治、服务于政治,从而使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世俗政治化特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