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浑脱舞第一次出现在中原是北周大象元年,地点是皇宫的正武殿。宫廷三宫六院和大臣穿得鼓鼓囊囊,围坐炭火旁观看舞蹈。
时值寒冬腊月,在雷动的掌声中,数十名胡人登场,用水互浇身子,谓之『乞寒』,意思是向寒冷的天气打招呼与问候,可见在当时浑脱舞的形式尚较为原始。
随着唐朝的兴盛,该风俗在唐朝的武后、中宗时期逐步丰富完善,日渐盛行,并逐渐与剑术结合,演变出『剑器浑脱』『西河剑器』等种类。
犍陀罗式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序中,对『剑器浑脱』这一独特舞姿有出神入化的描写:『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意思是说,看来公孙大娘剑器浑脱舞,那种酣畅淋漓与激昂顿挫,实在是独领时代风骚。
《新唐书》卷一一八《宋务光传》则是从批评的角度来评价『浑脱舞』。其中记载清源尉吕元泰上书评论时政:『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
云冈石窟第二十窟主佛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锦绣夸竞,害女工也;督敛贫弱,伤政体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虏之俗?』意思是说,曾见过艺坊的官员率领表演浑脱舞的队伍,个个身着西域的紧窄民族服装,骑着高头大马,自称为『波斯的披巾』(即苏莫遮)。
但见他们列成军阵,旗帜鲜亮、鼓角齐鸣,声浪一阵高过一阵,就像打仗一样。可是这种『胡味』十足的欢乐表演,既费工又费钱,对行政体制多有损伤,与中原的雅乐大相径庭,『浑脱』这个称呼也并非美名。
清任颐公孙大娘舞剑图轴28cmx41.9cm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堂堂礼仪之邦,怎么可以效仿蛮族的风俗习惯呢?这说明一种未曾见过的事物总会引起不同的反响,但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去评说,都可看出浑脱舞壮观、气势逼人的场面。
此外,我们从史料中得知,浑脱舞在唐代分为两种舞蹈风格:一种为女性独舞,雄壮独演,手中持剑,在激烈的金鼓声中出场,舞姿妍妙,舞技酣畅,加上许多柔功,观者目眩神移,金光耀彩,如杜甫诗中所说的公孙大娘即为此类。
唐张旭古诗四帖岑参的诗句:『酒家太守能舞剑,高堂置酒夜击鼓』、鲍容的『燕歌易水怒,剑舞蛟龙腥』亦与杜甫类同,描写的是独舞情景。
另一种为群舞,列阵表演,变化多端。除兵器之外,旗帜火炬,鼓角齐鸣,相和应节,战阵逼真。清源尉吕元泰所说的应是这一种。姚合诗句:『阵变龙蛇活,军雄鼓角知』,反映的则是正式的大型舞队的状况。
克孜尔石窟第38窟本生故事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