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高僧昙曜因为主持开凿云冈石窟这项不朽个工程而闻名于世,准确的说是云冈石窟第一期工程,那么他是哪里人呢?迄今为止尚无定论。在佛典和史籍对昙曜的籍贯都未有明言,就连以道通宣的《续高僧转》也只是寥寥数语:“释昙曜,未详何许人也”。
云冈石窟早在年以前,北天竺即今天的克什米尔一带是一个佛法兴盛、高僧云集的地区,从五胡十六国至北魏拓跋族时期,北天竺有许多高深沿新疆经河西走廊一路东行来我国弘扬佛法,如高僧昙摩耶舍,昙摩蜜多、弗若多罗、佛陀耶舍昙摩谶等均为北天竺人,其中以昙摩谶、师贤等在北凉弘法重禅而最为著名,既然昙曜在入北魏前就已是以“禅业见称”的高僧。在北凉弘法的高僧以北天竺居多,那么,昙曜就有可能是北天竺人。
云冈石窟.十八窟胡人雕像北天竺僧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大部分是从小出家,入空门,如:昙摩耶舍,“罽宾(即北天竺古国名)人少而好学,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后为沙门,又如“弗若多罗,此云功德华,罽宾(北天竺)人也,少出家,以戒节见称”再如:“京师沙门师贤,本罽宾国王种人,少入道,”“释昙曜”,“少出家,摄行坚贞,风鉴闲约。”这是昙曜为北天竺的又一特征。
云冈石窟胡人雕像“和平初年,(年)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昙曜作为师贤的接替者已经具备了三个条件。
一是,师贤和昙曜同为文成帝拓跋濬所信任。师贤“于修复日”,“帝乃亲为下发,”昙曜“帝后奉以师礼。
二是,两人同在太武帝拓跋焘灭法的重大打击下守道不改,有弥可坚贞的不屈精神和顽强意志的表现。太武帝灭佛时,师贤假为医生,实则守道不改。而昙曜以死明志,密持法服器物,誓不离身,闻着皆佩服不已。
三是,昙曜和师贤为同籍贯、同游北凉、同入平城之缘故,决定了昙曜是师贤最合适的继承者。这样既合文成帝复法之意图,又适师贤心理之选择。
云冈石窟有的学者曾指出,云冈第十八窟主佛像(立式佛)头部左右两边雕有十个沙门形象,象征着北魏复法当时的十位高僧,如师贤,昙曜等。这些造像写实手法极强,高鼻深目,颧骨高,下巴扁而尖,两眼大,两耳大,额头大,栩栩如生显示出一种智睿机敏,坚贞的精神与气质,从相貌上看完全是北天竺(今克什米尔人)或西域人的一种体格和面部特征。
云冈石窟如果此群像中确有昙曜之形象,起码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昙曜在主持的云冈第一期工程中,在洞窟中留下自己的形象作为永恒的纪念和功德,则是完全是可能的。二是昙曜作为北天竺人或西域人,此是最有力的依据之一了。
云冈石窟昙曜作为我国佛教史上特别是北魏历史上著名的高僧,为我国佛教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生经历不凡,有顺利也有坎坷,才华横溢、博学多才、功德无量、历经太武、恭宗、文成、献文、孝文等五帝,主持北魏沙门统治长达三十余年,所创业绩颇丰,为历代高僧所罕见。
昙曜不仅是云冈石窟的开凿创始者,也是云冈石窟寺的创始者,更是北魏时期译经的开创者。昙曜生于北天竺,最后圆寂于魏都平城(大同),也算是大同人的一份专属荣耀吧!
云冈石窟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