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文成帝重视佛教,不仅到处建立佛教寺院,还开凿佛窟!使佛教在文成帝时期,兴旺到了顶峰。
昙曜是西域人,自幼出家为僧,在西凉修佛,潜心悟禅,周游西域各国,他不但佛学了得,而且了解许多西方文明和哲学,年轻时已是西凉国里很有名气的大和尚了。公元439年北魏灭掉了西凉,他与其他僧侣一起随大量移民来到了平城。当时太子拓跋晃对佛教非常喜爱,给予玄高、师贤和昙曜等高僧很好的待遇,让他们潜心研究佛法,翻译梵文经书。常常请他们来到东宫,与他们一起探讨佛法,高谈阔论,畅谈佛教在大魏国乃至整个华夏的未来。然而太武帝拓跋焘听信谗言,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误解,公元445年太武帝下令要拆毁寺院,焚烧经书,坑杀僧侣。
太子拓跋晃出于对佛教和大师们的缘分和感情,有意放僧侣们一条生路,推迟宣读皇帝的诏书,使得许多高僧得以逃脱,保住了性命。昙曜也是其中之一。拓跋濬执政之后,把昙曜大师请回了平城,封昙曜为沙门统,相当于现在的佛教协会会长,这个会长不是民间拥戴的佛教领袖,而是朝廷任命的在宗教界掌有实权的官员,统领全国的僧倡和佛教。北魏时期的佛教在文成帝时期,兴旺到了顶峰。标志就是朝廷办佛,把佛教做成了皇家教会,他们认为皇帝就是现世佛,对皇帝的尊重,就如同对佛祖的尊重。
公元年,文成帝拓跋濬下令,由昙曜大师主持武周塞石窟的大型开凿雕刻工程。昙曜为沙门统以来,一直在考虑一件事,那就是佛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问题。一般的老百姓是急来抱佛脚,平日里不修佛不修心,遇到问题想起烧香拜佛了。遇到像太武帝那样要灭佛时,老百姓就不敢再信佛了,甚至把灾难的缘由归于信佛。说到底是信仰出了问题,必须稳定佛教思想在老百姓心中的基础,不能让大家的思想随波逐流。昙曜认为,文成帝能够把佛教重视到如此程度,佛教已经成为大魏国的皇家宗教,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这个还不够,还有两条必须做到:
一是大力宣传佛教,到处建立佛教寺院,要尊重和支持僧侣的修行和传教活动,让佛教思想深入民心。二是凿山刻石,塑造永恒佛像,使佛教能够永远传下去,使佛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打下永恒的烙印,从此不会再因政洽的原因,而使得佛教荡然无存。他把这样的建议献给了皇上,文成帝一听觉得非常好,虽然凿山刻石造佛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这毕竟是造福千秋的大事,理应全力以赴。于是便下令实施之。文成帝拓跋濬还亲自与昙曜大师跋山涉水,最后选定在平城之西武周塞的断崖作为开凿之处。此武周塞历代为祭祀之神山,而且因为此处断崖,主体为砂岩石结构,非常适合雕刻。他俩一拍即合,并选定吉日,举行开凿佛窟大典。
整个武周塞石窟的设计方案,都出自昙曜之手。昙曜大师本身学问深奥,这些年奔波在西域各地,对西域各地的艺术比较了解,所以他在武周塞石窟的总体设计上突出了几个特点:一是以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拓跋晃和拓跋濬五世大魏皇帝的形象来塑佛,以体现皇家佛教的理念,佛是什么样?皇帝什么样佛就是什么样,皇帝是现世佛。其中拓跋晃太子虽然没有继承皇位,但是他一心向佛,曾经在最关键时刻保护了佛家僧侣,所以也作为一代帝王对待,能够展现佛的形象和光彩。
二是西域文化与内陆文化的大融合。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在中国人看来,佛的形象大都与中国人的形象差不多,观音呀,佛祖呀,各大寺庙的佛像基本都是这样,而昙曜大师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佛普救众生,也会以世界上各种族人的形象出现,所以武周塞塑佛,其形象、穿着,会出现西域人的特点。三是分几期工程来做,他自己首先亲率大批艺匠来做的,就是佛像高达四五十尺的五个大型的标志性的石窟,最大的石窟,佛像高约五十尺,窟内可有三千多人同时聚集。佛教历史上称其为昙曜五窟。
之后武周塞石窟的雕塑,在北魏几任皇帝期间都一直不停在做,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才成为现今这样连绵三十里规模巨大的云冈石窟。而开凿石窟雕塑石佛的艺工,起先都是从西凉迁过来的,他们大都有着丰富的石雕经验和娴熟的技术。而且这些既懂石雕又通艺术的工匠,大都对昙曜大师非常了解和崇拜,所以在昙曜大师的率领和统筹下,工程进展顺利,也符合昙曜的要求。
在小编看来文成帝把佛教重视到如此程度,在当时佛教已经成为大魏国的皇家宗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