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甘肃省博物馆协会承办的年度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评选初评工作于年4月20日至28日进行,共遴选出0个展览入围终评,其中武威市博物馆“天梯神韵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入围。
本次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终评活动将于年5月5日举行,评选结果将在年“5·8国际博物馆日”向社会公布。(甘肃省博物馆协会黎李辛欣)
武威古称凉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都会和佛教东渐的重要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武威市文博系统收藏有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的历代佛教文物,其中以天梯山石窟壁画最具特色。天梯山石窟亦称凉州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有约年历史,历经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清的开窟或重修,在各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诸多艺术珍品,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被誉为“石窟鼻祖”。作为我国早期石窟的杰出代表之一,天梯山石窟形成了佛教艺术史上的“凉州模式”,尤其是北凉洞窟内带有浓郁的古印度艺术风格的壁画,类型珍稀独特,极具艺术特色,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初期的历史状况,对研究我国石窟寺建筑和石窟艺术的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八年修复石窟文物展特色
“天梯神韵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是武威市博物馆常设专题展览,也是国内佛教石窟寺题材类展览的一次有益实践。展览紧密围绕天梯山石窟展开叙述,展出的文物以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和彩塑为主,辅以内容相关的佛教文物,同时并不局限于阐释天梯山石窟的本体信息,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和文化层面间进行切换,呈现守望千年的文化遗产——天梯山石窟。展览主题为“天梯神韵凉州佛光”,意在突出天梯山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具有“源流”的意义,渲染凉州佛事兴盛的历史画面,从地理、历史、艺术、文化、科技等多方面表现天梯山石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呈现凉州千年佛教艺术的积累沉淀。
展览以“中心发散”思维构建叙事体系,将天梯山石窟置于广阔的多元化背景中进行展示,不断挖掘其内涵和外延。天梯山石窟文物的选择标准是尽量选取已经修复完成的壁画和彩塑,画面较为清晰、完整,时代和洞窟信息相对明确,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和纹饰特点,以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
所展示的文物均为首次亮相,再现了天梯山石窟的千年变革,阐释了“凉州模式”在中国石窟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展厅面积平方米,展线长度米,与展览的内容信息量和文物承载量基本匹配。文物展品总计8件套,其中天梯山石窟搬迁修复后的壁画和彩塑等文物76件。其中:壁画57件,彩塑9件,北凉、北魏石造像塔5件,依历史顺序展出。
在展览中,凉州佛教传播历程选取精当,文字介绍生动,分为展标、单元标、部题标、说明牌等四级标题,从地理、历史、艺术、文化、遗产等多角度提炼出切中展览主题的关键词,既简洁生动,又能准确反映展品精髓,通俗易懂。
展览分为“佛国·凉州盛况”“源流·凉州石窟”“瑰宝·耀世千年”“守护·焕然新生”四个单元,连同序厅,形成五个展示区域。序厅以人文地理的视角展示天梯山石窟风貌,四个单元分别围绕天梯山石窟的营建历史背景、艺术特色与影响、壁画展示与解读、文物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展开演绎。
序厅“千年·山水盛境”,从人文地理的视角出发,还原了天梯山景色的晨昏交替、四季变换和文物的历史沧桑,营造出时空的穿越感和历史的代入感,引领观众走进天梯山石窟,由此开启展览的探索之旅。
第一单元“佛国·凉州盛况”,叙述凉州是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佛教文化发展中心:开坛讲经、翻译著述,开窟造像、兴建寺塔,影响波及中原。重点表现北凉沮渠蒙逊在姑臧南山大规模凿窟造像,天梯山石窟成为河西地区开凿最早的石窟寺之一。
佛国·凉州盛况
第二单元“源流·凉州石窟”,进一步展示天梯山石窟的窟形、造像、北凉壁画等艺术渊源和特色,以及“凉州模式”概念的提出和天梯山石窟在时空范围内承前启后的重要影响,延伸表现丝绸之路上的石窟艺术,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精彩篇章。
源流·凉州石窟
第三单元“瑰宝·耀世千年”,聚焦文物本体,展示石窟风貌与文物遗存。利用数字化成果复原北凉、唐代石窟。按时代顺序展示天梯山石窟保留的壁画和彩塑精品,重点解读壁画反映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北凉壁画带有浓郁的古印度艺术风格,反映了佛教传入我国初期的历史状况。
瑰宝·耀世千年(北凉壁画展区)
瑰宝·耀世千年(壁画、塑像展区)
瑰宝·耀世千年(明代壁画展区)
瑰宝·耀世千年(佛头、塑像展区)
第四单元“守护·焕然新生”,主要展示天梯山石窟文物的搬迁保护、原址恢复和搬迁壁画、彩塑修复技术,表现文物工作的艰辛历程,普及文物保护科学知识,致敬平凡又伟大的文物工作者,传递正能量,以此作为展览的结束和升华。
守护·焕然新生
(甘肃省文物局、武威市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