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号窟。
7、8号窟是昙曜开凿完昙曜五窟后修建最早的两个洞窟,风化严重。
两佛并坐一种说法是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在一起讲经说法的过程,还有一种说法是北魏时期的孝文帝和冯太后,因为孝文帝登基的时候只有五岁,不能治理朝政,一直都是冯太后在替他治理朝政,所以她能和皇帝平起平坐。
第7、8窟最美的地方就是顶子,叫做平棋藻井顶。
六位供养人。
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曾经来到云冈石窟把这六位供养人称为云冈石窟的“六美人”。
8号窟。
每个洞窟有每个洞窟的特点,尽管7、8窟开凿的年代相同,形式类似,但主题不同。
8号窟主要就是上图这尊合掌露齿且有一对酒窝的供养菩萨。
当时的人们都提倡笑不露齿,突然有这样一尊菩萨,完全取决于当时工匠的心情。
10号窟。
思维菩萨。
佩戴的璎珞,耳环,手环,脚环以及服饰,体现了古印度文化。
9~13号窟被称为五华洞,我们去的时候11~13号窟在维修,所以没能参观,据说特别特别美,是音乐窟。
在历史上,大同曾经一度是全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中心。
四世纪时中国北方地区还处在五胡十六国的混乱之中,此时在北方草原兴起的鲜卑族拓跋氏的首领拓跋珪,将都城从内蒙古盛乐迁到平城,即现在的大同,由此翻开了大同城市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
北魏-建国初期,频繁进行大规模的徙民活动,随着北魏统一整个北方地区,不计其数的人民从华北、关中及河西等地区来到平城。
这些人之中有不少的佛教信徒,如侍奉道武帝(拓跋珪)和明元帝(拓跋嗣)的道人统法果出生于河北赵郡,文成帝时期的道人统师贤、沙门统昙曜等来自凉州。
在这些高僧的引导下,北魏皇帝崇信佛教,法果提出“皇帝即当今如来”的思想。
在北魏统治阶级和佛教集团互相依靠的关系之下,佛教得到北魏皇室的保护。
其间虽经受过太武帝(拓跋焘)的灭佛,但文成帝(拓跋濬)即位之后立刻复佛,其发展趋势马上超过了灭佛前的程度。
在此背景下,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了云冈石窟。
“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年,北魏文成帝令昙曜开凿5个大石窟(16~20号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佛像(第十六窟为佛立像、第十七窟为交脚菩萨像、第十八窟为佛立像、第十九窟为佛坐像、第二十窟为佛坐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景穆帝拓跋晃、文成帝拓跋濬),据说是在告示世人北魏皇帝是佛的化身,君权神授,不可动摇。
第二十窟的主尊是云冈石窟最有名的大佛,俗称露天大佛。
因为前壁和窟顶崩塌,本来藏在洞窟内的主尊像完全暴露在外面。
胸以上因石质坚硬,保存完好,腿部风化严重,是云冈石窟的象征。
昙曜五窟以西属晚期洞窟,也是民间洞窟,规模和精美程度都不及前面介绍过的洞窟,在这里就不重点说了。
凤临阁凤临阁是古城大同的历史餐饮名店,始创于明朝正德年间,迄今已有近年的发展历史,因明代年“游龙戏凤”的故事和清朝“百花烧麦”的佳话而闻名于世。
游龙戏凤明代正德年间,大同煤龙镇(今煤峪口)李家,父母过世,只留下兄妹二人,哥哥叫李龙,妹妹叫凤姐,兄妹二人变卖家产,在城内九楼巷内开了一家酒楼,取名“久盛楼“,兄妹勤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兴隆。
明朝正德皇帝,生性贪玩,曾两次来大同微服私访。
正德十三年(年),当他慕名来到久盛楼吃酒,看到凤姐花容月貌,楚楚动人,招待热情,惹得这位皇帝神不守舍,便以言语相戏,凤姐正色以拒,怒斥这位客官无礼。
正德皇帝无奈,只好露出便服内的赤金蟒服和佩玉,道出自己的身份。
在皇权的威力下,凤姐便委身相许。
后凤姐随正德起驾回京途中,因沿途跋涉劳累,身染重病,于居庸关下与世长辞,临终还声泪俱下地规劝正德皇帝以朝政为重,从速返京。
正德厚葬凤姐与居庸关西,坟丘上白沙白草,现居庸关下还有被称为北京“关沟十八景”之一的“白凤冢”遗迹。
为纪念这位美丽而深明大义的女子,久盛楼改名为“凤临阁”,经过修葺,焕然一新,前为普座,后为二层楼阁,均有穿廊,二楼上绘有“游龙戏凤”的壁画,招徕四方来客,一直成为大同颇有名望的酒楼。
后代有修葺,沿袭不衰,绵延至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