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花落成蚀花蚀的人间观察
我爬响堂山的时候,正值邯郸高温。正午时分,气温飚到了38度,占据了全国气温排行榜的第二位。山上稍微凉快一点,也有限。等我一身汗的抵达石窟区时,突然发现旁边有个停车场。问了一下,路没修好,非工作人员不得开车上山。否则,我都有从山坡上滚下山的心思了。
北响堂山常乐寺塔。
中国有云冈、龙门、敦煌和麦积山这众所周知的四大石窟。那么第五大石窟呢?网上常见的有三个说法:邯郸的响堂山石窟、重庆的大足石刻、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其中又以响堂山最得人望。如果论规模,南北响堂和水浴寺三个区加起来,也比不上大足和炳灵寺,何其论“大”呢?
看来还是“大”在历史地位。中国石窟的开凿,在南北朝时期首次达到巅峰。统一北方的北魏在大同建成云冈石窟,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大事。其后北魏迁都洛阳,开建龙门石窟。刚开好没几窟,北魏就乱了。龙门真正的盛世,得等到大唐。
那么在云冈和龙门之间呢?且说,北魏末年,六镇叛乱,尔朱氏暴虐乱国,其后军阀高欢、宇文泰二人分疆裂土,东西两魏并立,随后高氏篡东魏为北齐,宇文氏篡西魏为北周。中国北方佛教的法统,也随之一分为二。仅从造像和石窟上讲,北周大大不如于北齐。北齐的皇家窟,就是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的规模并不大,现存十数窟,每窟的面积也较小。更糟糕的是,年来,响堂山石窟几经重妆,又屡遭破坏,其造像已然面目全非。
如何得见造像未必原配?仔细看,你能看到响堂山的壁画、浮雕花纹和造像之间,有着明显的违和感。
例如,这是北响堂第六窟的门柱,上方中央的两朵莲花,两侧的卷草,线条流畅又饱满,宛若仲春初夏时刚开的莲和正在爬高带着嫩绿叶片的藤,展现出一眼可见的勃勃生机。
门柱下方,有一对菩萨。菩萨法衣轻盈,璎珞华丽,姿态自然,保存最好的两腿,双腿微曲,似乎是舒适的微靠在背后的墙柱上歇脚。菩萨头部被毁,但似乎你也能想象到他面容的平和。
那么,这一窟内的主尊呢?
这怎么可能没被动过嘛。
北响堂最重要的是第三窟。这是一个中心塔柱窟。所谓中心塔柱窟,就是一个窟中有一个四方大柱,柱子的四面或三面都凿石造像,人们膜拜时,可以绕柱而走。宿白先生论断,中国的中心塔柱窟,起源于印度的支提窟,都是窟内中心处有一柱或塔作为膜拜对象。(印度的支提窟长啥样?看这里:。)
第三窟周围四壁都有造像,这些造像,有着更强烈的违和感。
这些造像开脸更为奇怪,和周围的纹饰更为格格不入。这些造像,都是民国时重修,这些善人们还重妆了许多尊大佛的脸。
响堂山石窟的造像颇让人觉得可惜,但其实也未必怪得到这些民国的善人们。古今的几次法难,尤其是民国时期卢芹斋、袁克定的盗掘,对石窟的破坏更大。以至于现在几不可能在响堂山石窟内看到原样的造像。
南响堂的这尊半头佛,应该是响堂山罕有的拥有原本头像的造像。
大量响堂山的佛头被家贼们盗卖去了西方。在南响堂下的响堂山石窟博物馆内,还留有一小批响堂山石窟的佛头,和常乐寺下发掘出的残片。
常乐寺的那些残片,比响堂山石窟的佛头还让人惊喜一些。这些唐代的造物大概是因为一直待在地下,看起来倒是更新。眉眼之间传的情,看起来倒是更为世俗。
若是你想看更多北齐时期的造像,那就得去几个博物馆了。咱们再说。
北齐的奠基人高欢,和北周的缔造者宇文泰,可以说是一生之敌。公元年,高欢举大兵西征,在山西的玉璧城遭遇阻碍,苦战50余天而未克。刀剑与疫病,夺取了数万北齐将士的生命,至今在玉璧城遗址还能见到皑皑白骨。
高欢无奈撤兵。此时他也染了病,军中谣言主公已死。为定军心,高欢大宴群臣,席间令斛律金吟唱《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曲中高欢亲自和唱,哀恸流泪。
越明年,高欢病逝,归葬义平陵。然而,《资治通鉴》有记:“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
安鼓山石窟,便是北响堂第三窟。“佛顶之旁为穴”,可见上图,顶部左起第三龛是也,其金石虽早被盗,石棺犹存。然而,它也和一众佛头一起,被盗往不知何处去了。
原标题:《敕勒歌罢故人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