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正式对观众开放。展览选取了来自巴基斯坦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共件(套),其中巴方文物件(套),除早期佛菩萨造像、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佛塔建筑构件等犍陀罗石雕艺术之外,还有金银器物和首饰。
犍陀罗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呢?值得在故宫博物院做这么大型的展览?
“犍陀罗”其实是用来指代印度河西岸的一个地名,犍陀罗梵文意为“芳香之地”,在法显的《佛国记》中,称它为“犍陀卫国”;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称之为“健驮逻国”;《续高僧传》中意译为“香行国”。它是古印度16国之一,作为一个国家的概念,早期佛教经典里面,譬如《大史》、《增支部经典》都有记载。
这里具有平整的土地、宜人的气候,良好的灌溉条件,再加上其处于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犍陀罗文化的形成受到由外族入侵带来的希腊、罗马和中亚的诸多文化元素的影响,也长期受到佛教和希腊文化的共同作用,于是产生了对佛的偶像及其前生菩萨偶像的崇拜。因此,利用希腊的艺术技巧和雕刻形式来展现佛本生和菩萨诸行就成为犍陀罗佛教艺术的主要内容。
佛教就是从犍陀罗地区传入中国,公元前2年,汉朝就从犍陀罗地区引入佛经。《三国志·魏志》上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早期的佛教经典,其实只有两种版本,一种是犍陀罗语版,一种就是是汉语版。中国的早期佛经,其实都译自犍陀罗语。
犍陀罗佛像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犍陀罗佛像一般身穿希腊式的披袍,衣褶细腻多样,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人物身材高大,比例匀称,骨架分明,肌肉健硕。面部表情沉静肃穆,以希腊太阳神为基准,呈现出波状发纹、高额、尖鼻、薄唇、衣褶厚重的西方人面貌。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以犍陀罗风格为主的佛造像艺术也随之传入,成为中国佛造像的源头,最为代表性的就是云冈石窟。此外,丝绸之路上的犍陀罗遗迹也可列出许多。犍陀罗佛像,这种随着亚历山大的铁蹄而来的西方艺术,经由古印度的加工,在中国种下了一颗神秘的艺术种子。
犍陀罗佛教艺术汇合了东西方文明元素,具有之前从未有过的的混合风格,其美学精神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国,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起源。无论是佛像的雕刻还是宗教建筑的构造都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对犍陀罗艺术有兴趣的一定要去故宫看一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