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年),金明昌六年(公元年)增修完毕。
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点。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第一次去应县木塔参观游览是在年的4月底。
当时是去悬空寺和云冈石窟,之后需从应县附近上高速返京,于是多了这么个景点。
感觉还不错,后来每次去晋北,有条件的话都绕行一下应县,算是“送”朋友一个景点吧。
所以后来又去了两次,一次是从山西的“悬空村”回京的路上;第三次是从山西“老牛湾”回京的路上绕去的。
去了应县不光看这个木塔,木塔四周环抱的古镇也可以逛一逛的。
因为山西的面食品种十分丰富,非常和我的口味(我又馋了)。
我猜这个地区的地势一定很平坦,因为从高速公路上,远远就能看到应县木塔的轮廓。
之所以主观地说它“貌不惊人”,是因为没有一次是专程去看木塔的,总觉得它的名气和规模好像不足以让我从京城发车出行一次似的。
(见笑了)及至看了网上的说明: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刮目相看了!
3次造访应县木塔,就进去过一次。
门票应该是60,也算值得。
木塔一共有六七层,只开放了3层吧。
名副其实的木塔,纯木质结构,包括楼梯扶手楼板等等。
历经这许多年,说实话,就是让我登顶最高层,我脚底下都含糊--这还结实吗?
“,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
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
补充一句啊:应县木塔是在应县的“佛宫寺”内,进入寺庙才收费。
后两次我没有登塔,只把朋友送到寺外的空场处,这里是不收费的。
结果很多朋友就在小“广场”前留个影完事儿了。
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应县木塔高。
据考证,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应县木塔除经受日夜、四季变化、风霜雨雪侵蚀外,还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仅裂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
据史书记载,元大德九年四月,大同路发生,有声如雷,波及木塔。
元顺帝时,应州大地震七日,塔旁舍宇皆倒塌,唯木塔屹然不动。
近代,邢台、唐山、大同、阳高一带的几次大地震,均波及应县,木塔大幅度摆动,风铃全部震响,持续一分多钟,过后木塔仍巍然屹立。
无情的雷击、陈年累月的塞外狂风,都曾给木塔施加淫威,兵荒马乱,战火硝烟,也曾使木塔伤筋动骨。
年军阀混战时,木塔曾中弹余发,至今弹痕可见。
然而木塔坚强不屈,仍傲然挺立、直刺云天。
建筑结构的奥妙、周边环境的特殊性,加上人为保护的因素,木塔千年不倒,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和江欢成认为,保证木塔千年不倒的原因首先从结构力学的理论上来看,木塔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卯榫咬合,刚柔相济,这种刚柔结合的特点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这种耗能减震作用的设计,甚至超过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
从结构上看,一般古建筑都采取矩形、单层六角或八角形平面。
而木塔是采用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将木塔平面分为内外槽两部分。
内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员活动。
内外槽之间又分别有地袱、栏额、普柏枋和梁、枋等纵向横向相连接,构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桶式结构。
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木塔的抗倒伏性能。
木塔外观为五层,而实际为九层。
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
这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结构层,建筑处理极为巧妙。
在历代的加固过程中,又在暗层内非常科学地增加了许多弦向和经向斜撑,组成了类似于现代的框架构层。
这个结构层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有了这四道圈梁,木塔的强度和抗震性能也就大大增强了。
认真地研究了上面的科学分析之后,我才用了“貌不惊人”的形容词,并且总结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