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博上,我被一组照片震到了。
这是微博
大明风物志的网友在大同华严寺拍摄的一组图片,黑白色调之中,浓浓的唐风扑面而来,有那么点儿《长安十二时辰》的味道,仿佛古人身临其境。看官问了,大同没有唐朝古建啊,怎么能叫作唐风呢?
这边我就解释一下,大同华严寺始建于辽,辽代建立于大同元年(年),距离唐朝终结(年)也不过40年,辽代的建筑和服饰深受大唐帝国的影响与熏陶,其建筑特点在梁思成先生的考察论述中提到有唐风传承,其服饰方面根据出土文物和壁画的参照也与唐朝不差一二。
大唐影响深远,连东边的倭国在当时都是对大唐全方位跪舔,更别说是建立辽朝的契丹人了,所以说,在始建于辽现存至今的华严寺中,唐风浓郁不是信口开河无中生有。
唐朝时,大同开始有了云州的称呼,那时候北面时常有突厥部落骚扰,边防压力很大,发生在云州的战事让此地数度兴废。到了咸通十年(年),唐朝在云州区域设立了大同军节度,从此这里有了固定的边防驻军,“大同”二字也成为后来契丹人把云州更名为大同并传承至今的依据之一。
如今在国家把文化自信作为国策之一的前提下,大同要运用发挥好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质,就应该准确把握大同的历史特征,依据历史去展示大同的文化风采。正如图中这些网友,在大同古建景区之中对于唐朝云州时期的场景还原,就是一种严谨的文化创新尝试。
目前在全国的历史文化景区中,沉浸式实景还原正在成为一个趋势,龙门石窟的北魏帝后礼佛图真人再现已经走在前列,它能够让游客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氛围,从而产生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崇敬,对于激发文化自信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大同古城的“古”,也应该当仁不让。
在云冈石窟,是北魏京华的展示舞台。
在华严寺和善化寺,是契丹女真的辽金陪都西京气象。
在九龙壁,是大明王朝的重镇遗韵。
在大同古城墙上,彰显着军旅文化的铁血意志。
在长城边堡中,飞扬着边关将士的家国情怀。
……
这些大同古城的“古”,都应该尽人皆知。
人首先是视觉动物,视觉上的呈现总会先入为主,准确又严谨地展示出大同的古城形象,在游客的视觉上造成冲击,形成深刻印象,无论在对外形象宣传还是对内吸引客流方面都是很好的助力手段。
靠谱的,才是真诚的,人的交往如是,古城也一样。
不糊弄不忽悠,用实打实的历史文化,去打动吸引游客,大同古城也会“出圈”,也会“火”。
时代变了,只有做细、做精、做到位,才能在群雄林立的古城中打出一片天地。别辜负了大同古城的“古”,那可是很多城市求之不得的金饭碗,还记得那句话不:
我们有的,你们永远都不会有。
这就是历史文化的优势。
大同古城,“古”起来吧
(原创:云中漫动来源:代王邦邦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