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意识,自古以来就是一直联系在一个整体中的,文物自身所具有的价值链可以成为中国古代舞蹈史学研究的充分证据,因此我们研究历史,必须要继续遵守“整体性”研究思维的原则,这样可以作为中国古代舞蹈史学研究的重要视角。
随着文物的不断出土,含有舞蹈形象的资料也越来越丰富,我们不能再用单一的视角去研究新的事物,而是要宏观地、全面地去看待这些珍贵的研究资料,再利用考古学方法去分析这些舞蹈本体从发生到变化,再从变化到一定程度的稳定期,直至最终尘埃落定。
之后,再从某一时期的某一形态上探究它是如何从发生走向最终的稳定态,其中演化的过程里又是哪些变故因素导致稳定期又摇摆不定,进而被分离和重组。所以,我们要注重历史现场的“整体性”,以宏观思维来对话遗存的考古实物,以此来带动舞蹈史学的权威与进步,应是舞蹈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因此,关于舞蹈考古,我们先将发生学作为初始,去寻找事物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历史阶段、形态和规律方法。将研究对象当视为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注重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实质的、必要的因素,之后运用考古学中类型学的方法,将出土文物抓取其特征,按照型制归类组合,判断其出类型与风格在时间中的内在延续性与空间上的差异性。
进而完成考古学的终极目的,研究人,从原始的人到现代的人,还有文物上透视出的人所外现或内含的精神理想。只不过舞蹈考古,它的终极目的是研究文物上遗存的乐舞形象所反映的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北魏时期的佛教乐舞形象“飞天”就是反映了古人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虽然已是过去时光中的记忆,但是中国古代舞蹈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终究会将尘埃拂去,让我们现代人也可以了解古人曾经所拥有的美好愿望与崇高理想。
丝绸之路是从我国中原地区途径河西走廊通往中亚以及欧洲的一条路上贸易通道。这条贸易大通道由汉至唐兴盛了千年之久。中国的丝绸茶叶通过这条道路输出,而印度的佛教文化随着这条道路输入。
在佛教不断东传的过程中,佛教的石窟造像艺术也一步步传入中原地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义石窟等等这些佛教文化遗留下的印迹都向今人诉说着佛教曾经的繁荣与辉煌。早期的佛教以其自身的佛教艺术为载体来作为一种传播途径。
通过雕刻和绘画的形式把佛经中的故事及教理展示给广大的信徒,以达到宣讲教义思想的目的。石窟造像艺术作为一种佛教文化的载体,不但昭示了佛教的繁盛,而且还拓展了佛教的传播途径。
无论是以壁画著称的敦煌石窟,还是以雕刻著称的云冈石窟,亦或是以泥塑著称的麦积山石窟以及以题记著称的龙门石窟,我们都不难发现“飞天”的形像总是伴随在佛像的周围。他们遍布天际、无拘无束、御风而行。
有的手拿鲜花在空中散花、有的手执乐器在空中弹奏、有的手拿礼器在空中飞翔、有的或停在佛的两侧倾听佛祖讲经说法。“飞天”的出现为庄严神圣的佛像平添了些许欢乐与轻松的气氛。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其形像的风格、造态各异,有时健硕、粗壮,有时清瘦、苗条。
这些“飞天”形像的不同身形姿态及风格特点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好奇心与兴趣,想要去揭示伴随着佛教石窟造像艺术传入中原地区的“飞天”本身的奥秘。北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鲜卑族曾经建立起来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