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5月18日
是世界博物馆日
相信大家已经在热搜见识到
许多大名鼎鼎的国家宝藏
是不是也唤起了
你对国家宝藏的神往?
今天,科普君强烈推荐
6部博物馆主题纪录片
它们口碑极佳
保证你看得入迷
也适合跟小孩、朋友一起看
一定要收藏哦!
01《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这一季共15集,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到良渚古城遗址,从云冈石窟到苏州古典园林,每一处,都有自己的特色。
每集5分钟,集趣味、知识、观赏、互动于一体。加上诗一样的讲解语言,配合时而沉稳、时而欢快的音乐,很容易把人带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播出以来,不仅视频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与之相关的话题,也频上微博热搜。更是有网友大喊要被中国世界遗产“美哭了”。
02《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从中国博物馆尚存的1亿多件文物中,精挑细选了件国宝。
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变迁史,就像是看了一部另类的历史穿越大片。
有一集介绍了《三星堆青铜人像》,这个长相怪异奇特的文物发源于遥远的商朝,孕育了中国上古三大文明之一的古蜀文明。海报的介绍是:“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处于C位的明星文物叫《击鼓说唱俑》。
虽然是处于东汉时期的文物,但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根本找不到“女朋友”的。国宝也会吐槽自己身上的悲伤故事呢……
这部良心纪录片,每集只有5分钟,但是知识点密集,用碎片化的时间就讲述了一个个国宝的“前生今世”。
03《发掘记》为了让大家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考古人,也为了纪念中国考古学诞生周年,央视在年拍了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考古类纪录片——《发掘记》,为我们揭开考古人的“神秘面纱”。
聚光灯的后面,考古人的工作无半点“浪漫”可言,他们可能居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啃馒头,可能会因为连续工作而患上“职业病”,还可能因为习惯与古人“对话”,而在现实社交中脱节。
对考古感兴趣的小朋友,以及未来有志从事考古发掘的伙伴来讲,可以从这部纪录片中窥斑见豹。
考古不是发掘宝物,而是和历史进行对话,去触摸埋藏在地底下的文明。
04《古书复活记》“这是一所看不见针管,医院,最年轻的病人,也经历过一两百年的风雨。手术台是常见的办公桌,这里的‘医生’不救人,而是为古籍续命。”
纪录片《古书复活记》中的这句话,道尽了古籍修复师的使命。
竹简修复
这部纪录片采访、跟拍了数十位国内一线古籍保护工作者,他们有的人让残损的古书复活,有的人让遗失的书籍回归,还有的人数年如一日地研究,只为精进修复古书的技艺。
强烈推荐第4集,海昏侯出土的竹简复原的瞬间,那些出土像团泥巴一样的简牍,在高科技手段的脱色脱水处理后,神奇地伸展变色,墨字清晰可见,让人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科技奇妙的交汇。除了修复的细节,纪录片还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修复工作,如深入藏地,去寻找传说中的书卷,充满惊喜,亦充满艰辛。
05《中国的宝藏》这是一部BBC和央视出品的纪录片,片中并没有出现太多我们印象中的中国国宝,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家族、艺术、都会、制造、科技、饮食。
制作团队历时1年,行程多公里,走遍8座中国城市,拍摄了8家博物馆,5个世界文化遗产,以及20多件稀世珍宝,包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图玉山、赵孟《秀石疏林图》;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青花瓷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三彩骆驼载乐俑等。
三彩骆驼载乐俑陕西历史博物馆
《中国的宝藏》每一集都以文物为穿引,寻找着中国的古代痕迹,是一部老外视角的《国家宝藏》。
06《我在故宫六百年》年,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红全网。作为《我在故宫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依旧聚焦故宫里的人和物。这一次,主角是古建筑,还有故宫古建的守护人。
工人在琉璃瓦上进行除草作业
几百年来,坊间都流传着故宫屋顶“不落鸟、不长草”的传说。事实上,琉璃瓦虽不惧水火,却也有自己的天敌——野草。有趣的是,紫禁城每座建筑生长的野草种类,各不相同,比如皇极殿的屋顶专长地黄。
修缮故宫,不仅仅是延续古建筑的生命,也是一个不断发现的惊奇旅程。
透风砖,是古人为给墙内立柱通风,防止潮湿朽坏而设计的产物。
年,在一次勘查过程中,工作人员掀开西配殿的一块透风砖,发现尘土之下有两卷细细的黄色卷轴。
这是清代中晚期一次宫廷新年戏曲演出的戏折,记录了完整的演员和曲目,是研究中国古代宫廷戏曲的重要一手史料。也许有人在演出结束后,随手把没用的戏折塞进了这块透风砖里。而这一塞,就是一百多年。
古建筑不会说话,但它们矗立的姿态,见证着智慧,诉说着传承,更见证了文明的源远流长。
这些经典的纪录片
适合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你看过几部?
收藏起来
一次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