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起“中国艺术”时,连小朋友都能如数家珍:唐诗、宋词、元曲、水墨画、玉刻、木雕……
但在这其中,很少有“古建筑”的身影。图片来源/Unsplash发展程度极高的文字传统,使得千年来中国一直非常重视“被记录下来的文明”。琴、棋、书、画,无不得到精深研究。而建筑,作为生活、祭拜的场所,很多时候仅仅被当做背景存在,极少引得文人注意。因此,即使许多建筑技艺精湛、巧夺天工,营造之术也只是同其他手工业一起,属于“匠作之事”,在近代以前的中国根本没有机会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就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在全国各地考察期间,如果提出想看“古物”,地方知识分子或官员会对古老的庙宇视而不见,转而带他去看碑刻,仅仅因为“上面有字”。梁思成(.4.20—.1.9)被人们忽略的古建筑,隐藏了许多我们未曾深思的细节。为什么中国古建筑大多用木头搭建,而非石材?为什么木结构建筑历经千年,数次地震而不倒?为什么榫卯结构随处可见,即使冶铁技术发展也依旧未抛弃榫卯传统?为什么说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自己从何处来、身处何处、到何处去。这其中,是千年来中国人民代代传承的智慧。佛光寺东大殿王旭华摄但少有人知的是,在风雨交加的近代,中国建筑史成为日本、欧洲学者竞相角逐的对象。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日本、欧洲的学者对紫禁城等中国古代建筑拍摄、测绘,进行持续调查,发表了不少学术著作。在此时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中,没有中国学术的位置。日本人甚至断言:中国已经不存在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如果要欣赏唐代木结构,那只能到日本奈良。图片来源/Pixabay这也成为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营造学社,到全国各地考察古建筑的直接原因。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对全国15个省,近多个县的0余处古建筑项目进行考察,终于夺回了中国在本国古建筑领域的话语权。这些建筑,也成为中国古建筑史上的重要标本。无论是近百年前,营造学社对古建筑的“重新发现”,还是千年前,营造现场的匠人智慧,古建筑对我们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开年之际,我们决定推出策划已久的《这就是中国古建筑》,和大家一起跟随前辈学者,重走古建筑探访之路,探寻庙宇、古塔、园林、民居、宫殿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密码。▼点击下图,了解课程位权威主讲人带队奉上一手资料为了呈现更广阔的视野,我们不仅请来了建筑史权威学者,还邀请了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团队的一线专家。如此豪华的阵容,只为奉上一手资料,为你带来最专业、最前沿的解读。主讲人阵容个省市古建筑之美一站式导览跟随营造学社当年的古建筑考察路线,我们选择了10个省市,作为此次古建寻访之旅的重点。这其中,有营造学社古建筑考察的开端——天津蓟县独乐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有“地上文物看山西”的山西古建筑代表太原晋祠、应县木塔、云冈石窟,还有考察的“高光时刻”五台山佛光寺,梁思成的研究方法得到证明……
从佛寺、木塔、石窟,到园林、汉阙,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都在这里了。
向下滑动查看
课程目录03三重时空对话看懂古建筑里的中国课程的每一讲,都以营造学社当年考察的背景、过程、发现为起点,回到建筑的营造现场,讲解建筑价值。并以当前古建保护现状为终点,深入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前世今生。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营造学社,当年对古建筑的“重新发现”,是对中国建筑史这一学科的发掘,在其中发现中国,回答“我们是谁”“如何看待自己在世界文明中位置”的大问题。今天,我们重新了解营造学社,重新了解古建筑里的中国,更是要回答“我们是谁”“去往何方”的问题。▼点击下图,了解课程点击,踏上营造学社古建筑寻访之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