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被称为“石刻的北魏王朝”,去过云冈石窟的朋友大概会有印象,云冈石窟中有一组佛像布局比较特别,那就是“二佛并坐”的佛龛造像。
一般的佛教造像大都是三世佛的格局,横三世佛:中央佛祖释迦牟尼,左边药师佛,右边阿弥陀佛;或者竖三世佛:中间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边过去世燃灯佛,右边未来世弥勒佛。
而在云冈石窟出现了很多组的佛像却只有两尊佛对坐,这样的造像形式,在佛教的寺庙和石窟中都是极为少见的。那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要从北魏当时的历史背景开始说起。
北魏属于鲜卑族拓跋氏统治的时期,为了统治广大的汉民族,统治者决定利用佛教来统治人们的思想,当时宣扬皇帝就是如来,“拜佛如同礼皇帝”。
《法华经》是当时统治者非常重视的一部佛教经典,《法华经》第十一品《见宝塔品》的形式就是二佛并坐。“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由此经文内容可以看出在佛教经典中二佛并坐是指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对坐讲经的场景。
在云冈石窟中“二佛并坐”的佛龛大概有个,几乎每个洞窟都有,但是在早期洞窟中并没有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位置基本在东、西、南三个方位。
到了云冈中期,很多洞窟将“二佛对坐“作为主像雕刻于正壁当中,成了云冈石窟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内容,而这个变化则和北魏当时的政治背景息息相关。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年,当时是文成帝拓跋濬(jun)统治的时期,文成帝的皇后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冯太后冯淑仪。
冯太后(年-年)是汉人,其祖父是北燕国君,国破后进宫为奴婢,在姑姑的帮助下在宫中长大,11岁就被文成帝封为贵人,14岁被册封为皇后。
公元年,26岁的文成帝病逝,由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年仅24岁的冯淑仪被尊为皇太后。
献文帝不是冯太后的亲生儿子,按照北魏“子贵母死”的制度,其生母李贵人在他被立太子时就被赐死了,冯太后是他的嫡母。
由于皇帝年幼,车骑大将军乙浑密谋篡位,冯太后成功镇压了乙浑叛乱,于-年“临朝称制”。年皇太子拓跋宏出生,就是有名的孝文帝。
其生母被赐死,便由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将政权交还献文帝,但其行政仍要受冯太后影响支配。皇帝和太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太子5岁的时候便将皇位禅让于太子,自己当了“太上皇帝”,后诛杀了冯太后的男宠李奕,遭到了冯太后的毒杀。
献文帝死后(公元年),拓跋宏只有9岁,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这个时候她只有35岁,直至49岁逝世(公元年),期间一直掌控着北魏朝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北魏的国力日益强盛。
云冈石窟中期工程的开凿时期,正值北魏孝文帝和冯太后二皇执政时期,所以“二佛并坐”的主题思想便根植其中,以体现当时的政治背景。所以我们会在云冈石窟看到很多“二佛并坐”的佛教造像,由此更多地了解北魏历史中的爱恨情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