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博物馆的“天梯神韵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已开放一年有余,到访观众20.6万人,以多平方米的面积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密码,将天梯山石窟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展现在世人眼前。
武威古称凉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都会和佛教东渐的重要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武威市文博系统收藏有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的历代佛教文物,其中以天梯山石窟壁画最具特色。天梯山石窟亦称凉州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有约年历史,历经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清的开窟或重修,在各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诸多艺术珍品,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被誉为“石窟鼻祖”。作为我国早期石窟的杰出代表之一,天梯山石窟形成了佛教艺术史上的“凉州模式”,尤其是北凉洞窟内带有浓郁的古印度艺术风格的壁画,类型珍稀独特,极具艺术特色,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初期的历史状况,对研究我国石窟寺建筑和石窟艺术的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八年修复
石窟文物展特色
“天梯神韵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是武威市博物馆常设专题展览,也是国内佛教石窟寺题材类展览的一次有益实践。展览紧密围绕天梯山石窟展开叙述,展出的文物以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和彩塑为主,辅以内容相关的佛教文物,同时并不局限于阐释天梯山石窟的本体信息,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和文化层面间进行切换,呈现守望千年的文化遗产——天梯山石窟。展览主题为“天梯神韵凉州佛光”,意在突出天梯山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具有“源流”的意义,渲染凉州佛事兴盛的历史画面,从地理、历史、艺术、文化、科技等多方面表现天梯山石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呈现凉州千年佛教艺术的积累沉淀。
展览以“中心发散”思维构建叙事体系,将天梯山石窟置于广阔的多元化背景中进行展示,不断挖掘其内涵和外延。天梯山石窟文物的选择标准是尽量选取已经修复完成的壁画和彩塑,画面较为清晰、完整,时代和洞窟信息相对明确,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和纹饰特点,以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
所展示的文物均为首次亮相,再现了天梯山石窟的千年变革,阐释了“凉州模式”在中国石窟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展厅面积平方米,展线长度米,与展览的内容信息量和文物承载量基本匹配。文物展品总计81件套,其中天梯山石窟搬迁修复后的壁画和彩塑等文物76件。其中:壁画57件,彩塑19件,北凉、北魏石造像塔5件,依历史顺序展出。
在展览中,凉州佛教传播历程选取精当,文字介绍生动,分为展标、单元标、部题标、说明牌等四级标题,从地理、历史、艺术、文化、遗产等多角度提炼出切中展览主题的关键词,既简洁生动,又能准确反映展品精髓,通俗易懂。
展览分为“佛国·凉州盛况”“源流·凉州石窟”“瑰宝·耀世千年”“守护·焕然新生”四个单元,连同序厅,形成五个展示区域。序厅以人文地理的视角展示天梯山石窟风貌,四个单元分别围绕天梯山石窟的营建历史背景、艺术特色与影响、壁画展示与解读、文物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展开演绎。
序厅“千年·山水盛境”,从人文地理的视角出发,还原了天梯山景色的晨昏交替、四季变换和文物的历史沧桑,营造出时空的穿越感和历史的代入感,引领观众走进天梯山石窟,由此开启展览的探索之旅。
第一单元“佛国·凉州盛况”,叙述凉州是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佛教文化发展中心:开坛讲经、翻译著述,开窟造像、兴建寺塔,影响波及中原。重点表现北凉沮渠蒙逊在姑臧南山大规模凿窟造像,天梯山石窟成为河西地区开凿最早的石窟寺之一。
佛国·凉州盛况
第二单元“源流·凉州石窟”,进一步展示天梯山石窟的窟形、造像、北凉壁画等艺术渊源和特色,以及“凉州模式”概念的提出和天梯山石窟在时空范围内承前启后的重要影响,延伸表现丝绸之路上的石窟艺术,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精彩篇章。
源流·凉州石窟
第三单元“瑰宝·耀世千年”,聚焦文物本体,展示石窟风貌与文物遗存。利用数字化成果复原北凉、唐代石窟。按时代顺序展示天梯山石窟保留的壁画和彩塑精品,重点解读壁画反映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北凉壁画带有浓郁的古印度艺术风格,反映了佛教传入我国初期的历史状况。
瑰宝·耀世千年(北凉壁画展区)
瑰宝·耀世千年(壁画、塑像展区)
瑰宝·耀世千年(明代壁画展区)
瑰宝·耀世千年(佛头、塑像展区)
第四单元“守护·焕然新生”,主要展示天梯山石窟文物的搬迁保护、原址恢复和搬迁壁画、彩塑修复技术,表现文物工作的艰辛历程,普及文物保护科学知识,致敬平凡又伟大的文物工作者,传递正能量,以此作为展览的结束和升华。
守护·焕然新生
展览呈现三大特点:
首先,它是“博物馆里的一座石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梯山石窟自年整体搬迁以来,在国家省市文物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修复、展览成为现实,该展览是天梯山石窟艺术特色最完整、最翔实的全面展示。不仅展示了修复完成文物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见证了石窟保护的艰辛历程和成果。展览复原了天梯山石窟中的第十三窟和第十八窟,使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石窟的本来样貌,设计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仿制的第十八窟(中心塔柱窟)
其次,它是“科学保护与修复的成果展”。天梯山石窟历经岁月沧桑,几经搬迁,文物病害严重。所展出的文物,经敦煌研究院历时八年修复完成,是一代又一代文物工作者不畏艰苦、刻苦钻研的成果。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付出,这座璀璨恢宏的文化宝库才能展现在我们眼前。
再次,它是“最清晰、最完整的天梯山石窟文化展”。展览内容围绕天梯山石窟展开,以天梯山石窟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源流,以全面的视角诠释出一个真实的天梯山石窟,展现出凉州佛教兴盛的历史,便于观众详尽了解天梯山石窟的文化内涵及其所蕴涵的文化积淀。
简约设计
展陈石窟深邃文化
“天梯神韵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再现了对我国石窟寺艺术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早期石窟优秀代表——天梯山石窟。展陈设计重点突出,从壁画、彩塑着手,注重氛围营造,打造不同于洞窟观感的参观体验。运用模拟洞窟、多媒体、数字化展示,增强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展厅设计简约而不失内涵,在增加观众游览趣味性的同时,展示了底蕴深厚的佛教文化,呈现出千年佛教文化的精髓。
展厅设计有三大特色:创设佛教文物的原生环境、科技创新互动以及营造舒适参观体验环境。
首先,创设佛教文物的原生环境,展现佛教文化的意蕴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展品以天梯山石窟壁画、彩塑为主,辅以凉州佛教的传播及石窟保护的图文内容,声光电布局巧妙,主次分明,营造深邃、静穆、幽远氛围,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高僧昙无谶圆雕立像,祥和睿智;造像石塔,集于四野,体小精美;造像石柱,模仿窟景,简朴写意,相辅相成。等比例复原的天梯山石窟第十三窟,恢宏大气,主尊释迦牟尼巍然端坐于其间,极具真实之感,带领观众走进石窟,开始他们的历史游览之旅。
声光电协调运用,营造深邃幽远的氛围。展览布置各式灯具约盏,柜内灯光以点式照明为主,漫射照明为辅;柜外展版采用洗墙灯和射灯的组合;地面投射莲花图案,轻盈美妙。展版设计简洁洗练,色调沉着,灯带置于展版后营造出佛光普照的氛围。展版造型与内容展示紧密结合,运用佛教元素造型,提取其主要特征加以设计,游览其间使观众浸润古印度佛教艺术格调,很好地诠释了展示内容。展览所用灯光亮度与展品色光一致,暗黄的灯光打在佛像之上更显佛像安详静穆,达到光色完美结合的艺术境界。
峰回路转,玻璃通柜、立柜,各得其所,壁画、造像,精彩纷呈。结尾图文、影视、工具、笔记等,展示石窟保护的艰辛和意义。
其次,展览的另一大特色便是有趣的科技创新互动体验。展览内容巧用空间,运用VR技术,增强展览的吸引力。
针对展览内容,巧用空间,运用3D投影、场景复原、VR动捕技术等,设计千年回望、凿石造像、丝路佛光、天梯神韵、巧手良医等互动项目,通过三维动画、视频、触屏互动,让观众在放松的情绪下了解更多天梯山石窟知识,增强展览吸引力。利用天梯山石窟数字化成果,重点设计了北凉中心塔柱窟的场景复原。对于展厅现场无法以实体形式展示的文物,如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几座造像,采用数字手段进行扫描复原并展示,观众可以全方位、近距离欣赏。针对北凉壁画,设计互动投影,通过数字扫描制作高清数码动态影像,生动展现壁画内容,观众可以在武威市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