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云冈石窟研究院在第16窟的梁孔处,偶然发现了一尊小造像,模样憨态可掬,雕工精湛。2月28日,记者采访了云冈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室主任王雁卿,了解她与小造像谋面全过程。
第16窟西侧的大梁孔
梁孔内的造像。
差点被工人拿铲子铲平
“快快快,这里竟然有一尊小造像……”站在近12米高的脚手架上,王雁卿忘记了自己恐高,兴奋地叫起了同伴。
那是年夏天,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专门针对14窟至20窟的外立壁进行养护。他们搭起了18米高的脚手架,逐一进行排查和加固。王雁卿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仅是石窟造像,其实在北魏当时,石窟前面都是有建筑的,所以在窟前考古遗址中就发现了一些地面长方形的柱穴,与石窟外立壁的大梁孔是正好对立的。”简言之,柱穴、大梁孔,就是用来搁置建筑构件的,只是木构建筑后来毁于火灾。上世纪90年代,王雁卿发现了窟前的建筑遗址,“由于当时的考古设备有限,只能对梁孔进行扫描和测绘,里面的情况并不清楚,这回就想着趁着搭脚手架的机会,重新进行登记和测量。”
第14窟至20窟之间共有8个梁孔,梁孔大约高厘米到厘米、宽75厘米到95厘米,内部构造较为复杂,还有好几层阶梯。不过目前仅在16窟梁孔处发现了小造像。
说起来,这尊造像也是经历过“生死”的。此次养护工作是工人们清理已经酥碱、鼓包的石窟外壁,因为风化的原因,造像形象已经略有模糊,再加上16窟梁孔处的四壁布满雕刻凿痕,构造杂乱,因此工人们起初以为是鼓包的石头,差点拿铲子铲平了,幸亏王雁卿当时在脚手架上,工人们随口就问了一句。等王雁卿去梁孔处看时,却惊喜地发现,这块位于第二个阶梯拐角处的石头竟然是一尊造像。
那一刻,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很兴奋,王雁卿深知这尊小造像的重要性——在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提到的大小造像余尊中,这尊造型并没有登记在册;云冈石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