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的造像中充分体现了胡服对中国服饰的影响。胡服对中国服饰、对汉族胡化的影响时间长,范围广。
网络图片《说郛三种》卷十八引宋顾文荐《负暄杂录》古制度条:“至元魏时,始有袍、帽,盖胡服也。”《梦溪笔谈》卷一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从服饰史的角度看,胡服对中国服饰、对汉族胡化的影响,经北魏至北齐,到隋唐绵延不绝,北魏无疑对胡汉文化的交流做出巨大贡献。
第八窟琵琶飞天形象北方游牧民族骑马射箭,喜欢穿靴。第7窟明窗西壁树下思维比丘画面构图为:连绵山岳间有一圣树,树下有坐禅比丘。上部一僧衣围头禅定比丘,头向树方向侧倾,坐于平面高脚凳上,凳下放一双靴子,鞋尖同向左朝树。在云冈石窟中大多数造像足衣为裤裙遮蔽,而此图清晰地表明当时穿靴的生活。
第七窟后室南壁上层西侧佛龛有学者指出:“根据文献和图像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穿靴应该是比较流行的,不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穿着。”但是脱鞋赤足习俗自古就有。江冰认为:“周代凡登堂入室,都必须把鞋子脱在户外。”“拿古人足衣来说,最先以脱袜为敬,后来不脱袜但要脱鞋,再后来连鞋也不脱,以至于将来自胡地的皮靴做了朝服,而古代之履反而成了在家闲居时的便服。……唐以后不脱鞋袜的礼仪延续到今天。”
第六窟内造像网络图片云冈石窟赤足佛像、露脚飞天,也符合中国古人生活习俗。但佛教东传,赤足像既受地处热带、亚热带印度地理文化的影响,也是佛教苦修和“佛不着履,有三因缘。一者使行者少欲。二者现足下轮。三者令人见之欢喜”。而云冈禅定比丘脱靴状,应该更多地表达修行的虔诚、对佛礼敬之意,也是久坐禅定的现实需要,还可以看到宗教与世俗文化的交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