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优势 >> 正文 >> 正文

云冈石窟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6/4

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魏书·释老志》

多年前,在佛教艺术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一位名为昙曜的法师带领一众能工巧匠,在当时还名为平城的大同附近,武州山的南麓,开始了云冈石窟的开凿。

云冈石窟现存9米以上的造像有9尊,石雕造像总数5.9万余尊,能够完成如此鸿篇巨制,如今看来都实属不易,那在公元年的北魏,是如何做到的呢?

北魏统治者推崇佛教,自北魏第一位皇帝道武帝年迁都平城开始,就已经开始建造佛教建筑了,也是从他开始“重用法果为道人统”,主张佛即是天子,将皇权与佛法融合在一起以统天下。

后有第二任明元帝将武州山列为“常祀”之地,第三任太武帝后期虽下令灭佛,文成帝即位后又复兴佛法,并在昙曜和尚的提议下,以北魏开国五位皇帝为原型,在武州山修建五座巨型佛像。

兴光元年(年)秋,敕有司於五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万斤。

《魏书》

就算是后期到了第七任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因年幼其祖母冯太后代理朝政。冯太后本就信佛,在冯太后的影响下,孝文帝也是佛教文化的推崇者,亲政后除主推建造了云冈第7、8窟的佛像外,还在平城内建造了许多佛塔。

受其感召,许多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即使北魏已经迁都洛阳,这样的开凿仍没有停止。

正是因为贯穿于北魏王朝乃至民众中对佛教的推崇,才让云冈石窟的开凿有了充分的理由。

此为天时。

太武帝拓跋焘虽在公元年下诏灭佛,毁佛像焚佛经,夺回僧侣持有的财物田地,逼迫僧人还俗充兵等,但从他即位的29年的作为中,很难不说他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

他御驾亲征,一举攻灭胡夏、北燕、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驱逐吐谷浑,统一中国北方。

唐国强还演过拓跋焘

他还从当时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的如山东六州、关中长安、河西凉州、东北等地,带回了大量的财物、人才,将这些全部转移至原本毫不起眼的边陲小镇——平城。

一时间,新都平城迅速跃升为北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除此之外,单说佛教文化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北凉被攻灭后,北凉内大量的佛教僧侣只得来到平城,寻求新的发展。这都为后续的云冈石窟的开凿储存了优质的审美力量和雕刻技术力量。

所以我们才有幸得见云冈石窟中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

此为地利。

在长达64年的云冈石窟工程中,不仅能看到随北魏王朝发展对佛教产生的影响,还能看到北魏工匠在雕刻手法和艺术风格呈现上的从借鉴到创造的变化。

小胡子也是从犍陀罗风格借鉴来的

昙曜五窟不仅开启了一个佛教造像的新时代,更是中国古代雕塑发生重大变革的开始,虽然它基本是建立在外来造型的基础上的。

我们可以看到颇具鲜卑族特质又糅杂着古希腊、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的露天大佛,可以看到古希腊“爱奥尼亚”式柱头及科林斯柱式,也可以看到带有印度文明色彩的柱子。

9窟前室的“爱奥尼亚式”柱头

真正将佛像造型改造成更符合中国本土审美习惯的努力首先发生在南朝,继而,这种新形式佛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的云冈石窟中大量出现。

比如年,当文成帝改制后正式穿上衮冕时,其所信仰的佛陀也随之改装易服,这是佛教造像外在形式上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本土化。

除此之外,在云冈还能看到许许多多北魏国家与周边民族交好的题记,这些也都证明了北魏奉行的是开放包容的政策。

太延中(-),魏德益以远闻,西域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槃陁、鄯善、焉耆、车师、粟特诸国王遣使来献。

《北史·西域传序》

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政权,能有如此眼界和胸怀,难怪它可以一统北方,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全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云冈石窟中见识如此多元的审美,如此富于力度且造型新颖的雕塑样式。这样开放与包容的精神在如今社会都格外难得,何况是在多年前。

此为人和。

所以,如果你来到云冈石窟,45座洞窟中所蕴含的来自千百年前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值得你花上半天时间。

感受那些懂得开放包容的先觉者,是如何理解、融合和接纳当时并不寻常的美、文化与政权关系的,又是如何由一个民族、一个朝代的顶级匠人一锤一锤将它雕凿出来的。

当然,小丽会全程陪伴在你身边,为你提供内容深厚、款式丰富的语音讲解,让你的云冈之行收获满满。

你准备好出发了吗?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