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优势 >> 正文 >> 正文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九窟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5/17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一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二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三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四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五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六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七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八窟

五华洞外景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

东西绵延1公里,

现存大小窟龛个,主要洞窟45个,石雕造像5.9万余尊。

佛像至高者17米,最小的仅2厘米,

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是一座石窟艺术的宝库,

集中、西文化为一体,

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瑰宝和人类古代文明结晶。

鲜卑拓跋部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后,为缓和日益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必须寻求一种符合各方利益的统治思想。史载北魏开国诸帝,皆为佛、道并奉,也重用像崔浩那样的儒士,在儒释道的博弈中,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最终胜出,道人统(统辖僧徒)法果提出"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魏书·释老志》),这种“皇帝即如来”的思想被北魏佛教界长期继承。虽然如此,但佛教在北魏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年)下诏毁灭佛法,致使“土本官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演变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事件。直到文成帝拓跋睿即位后,下诏复法,佛教又以更大的势头发展起来,云岗石窟的营造便是复法运动的重大举措。

云冈石窟的开凿按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年)起算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年)止,前后60多年。根据石窟的形制和造像风格,可分作三期:第一期开凿于文成帝时期,约公元—年,为著名的昙曜五窟(16—20窟);第二期开凿于文成帝死后至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约公元-年,主要石窟有五组,其中四组双窟(7、8窟,9、10窟,5、6窟,1、2窟),一组为三个窟(11—13窟);第三期开凿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年间,约公元—年,主要洞窟分布在20窟以西,中小窟龛自东迄西遍布崖面(4、14、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部小窟,4—6窟间小窟,大都属于这一期)。

对云冈石窟的研究自古有之,然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始于近代。年6月,日本学者伊东忠太等在中国进行考察旅行,无意中发现了北魏石窟建筑群,随后他发表了《云冈旅行记》《支那山西云冈石窟寺》,引起世界学术界的注意与兴趣,中外学者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云冈石窟研究。法国的东方研究专家沙畹,将其收集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照片与图录,著成《华北考古学使命记》。中国学者陈垣、梁思成、周一良、戴蕃豫的文章,则重在解析云冈历史,介绍邻邦的研究成果,最初的探讨以云冈石窟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来源为主。

年~年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对云冈石窟进行深入调查,并将其摄影、实测、线描、拓片、论文等研究成果结集为16卷本《云冈石窟》巨著,年~年陆续出版。此套《云冈石窟》独有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非常珍贵,在云冈石窟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意义。

如今再版的水野清一《云冈石窟》及新近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云冈石窟》价格非常人所能承受,而且有些洞窟因特殊原因一般人也无法全方位观摩,介于此,特将水野年~年间拍摄整理的电子图片分享,以便大家对云冈石窟造像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此套电子版清晰度较高,有需要者可文末扫码获取。本篇介绍第九窟。

第九窟

窟前列柱

第9-13窟因后世敷泥施彩绘而变得绚丽多彩,故通称“五华洞”。五华洞又分为两组,分别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由于营造于北魏民族变革、文化更新的时代,一方面西来之风不断,胡风胡韵依然浓郁,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中华传统势力逐渐抬头,汉式建筑、服饰、雕刻技艺和审美情趣逐渐显露。

第9、10窟为一组双窟,约建凿于太和八年(),完工于十三年()。它是一组前后室结构、具有汉式殿堂布局形式的双窟。窟外壁崖面残存7个长方形梁槽,与地面柱础穴相对应,属辽代前木构建筑遗迹。窟门列楹柱,面阔三间,间距相同。柱身雕刻千佛,柱体渐上渐细,柱头刻皿板、栌头、栏额等部件,柱下镌须弥座及驮塔的大象、狮子。两窟前室凿有甬道相通。

9窟主室南壁

第9窟为阿閦佛洞,窟内四壁分层布龛,最下层浮雕长卷式故事图及供养人行列。前室为面阔三间的仿木结构柱廊。八角形的石柱雕饰华丽,柱面各刻十层佛龛,柱下刻须弥座,置于柱础之上,柱础为大象。这样的列柱方式在云冈石窟属于首次出现,颇有古罗马大殿之风范,只可惜因风化等原因,柱础的大象已经依稀难辨。云冈石窟第9窟最令人赞叹的是把佛教因缘故事以浮雕形式表现出来。

9窟主室北壁本尊

进入9窟后室,主像垂足倚坐,东西各一胁侍菩萨。面部及衣纹均为清代敷泥彩绘补做,痕迹明显,已无北魏原始风格。西壁胁侍菩萨的头光及背光明显左右不同,右边为北魏原物,左边为后世补饰。这样的倚坐佛配两胁侍菩萨立像为云冈石窟的首例,倚坐大佛像是9窟所独具的特色。

前室

前室北壁中部上开明窗,下凿窟门,壁面雕刻可分三层。第一层风化严重,现仅存拱门西侧浮雕佛本生故事。第二层东西两侧各雕一盝形帷幕龛,内为交脚菩萨,背光内雕坐佛,龛楣内雕飞天。拱门上方伤木结构屋形门楣,屋脊上雕金翅鸟,檐下雕一斗三升人字拱。门楣中雕博山炉、飞天、璎珞及忍冬纹等。门楣两侧各雕一金刚。第三层西侧雕一圆拱龛,内雕二佛并坐,二佛间雕飞天及供养人。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为表现的法华信仰造像样式,在云冈石窟广泛流传。一佛宣扬法华,一佛护法加持,过去、现在二佛同时论说法华,表明从过去到未来“正法”的持恒性。(据《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多宝佛为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往昔行菩萨道时,立誓在成佛灭度后,凡十方世界有宣说《法华经》的地方,必定涌现于前,以证此经的真义。故此,法会上,有七宝塔涌现于释迦佛前,佛以右手一指,塔门开启,即见多宝佛坐狮子座上,并分半座请释迦共坐说法。)

龛上侧雕坐佛及飞天,龛两侧各雕一弟子。东侧佛龛与西侧佛龛相同。中部开一明窗,窗楣内雕坐佛、飞天,明窗两侧各雕一梵志。东侧为鹿头梵志(佛教以外的出家修道人)右手托骷髅,左手伸出食指作说话状,骷髅雕刻出眼眶及牙齿。西则为古印度耆那教创始人尼乾子(有争议,有认为是婆薮仙的),右手上举,左手持雀。两位均为释迦牟尼时代的出家外道,在这里并非护法神形象,而是以外道、反面面目出现。

明窗与两侧龛之间各雕五层方形塔柱一座,每层内雕二舞人。明窗与佛龛上侧雕三角纹带和伎乐龛与窟顶相连。五层楼阁式塔顶有力士作托举状,但这里的力士和后世所见的托举力士大相庭径。这对巨大的高浮雕托梁侏儒像为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擎天神——阿特拉斯,但与犍陀罗佛教雕刻中筋骨强健的形象不同,被雕刻成童子的形象,显示出本土化倾向。

西壁壁面雕刻可分三层,第一层下部风化严重,现仅存浮雕佛本生故事。靠北侧开一拱门,与第10窟前室相通。第二层并列二圆拱龛,内均为坐佛,龛楣内雕坐佛,楣沿雕飞天,二龛之间雕一力士。北侧龛内雕二菩萨,佛座前雕一弟子,佛抚其头。两龛上侧雕飞天、供养天等。第三层雕一仿木结构屋形龛,由塔柱分为三间。明间雕一交脚佛,两梢间内上雕飞天,下雕胁侍萨。屋脊上雕金翅鸟,屋檐下雕斗拱与人字又手。塔柱为四层,每层内雕坐佛,塔顶雕蕉叶化生童子。

从西壁南部开始,延伸至北壁西半,雕刻有腅子本生故事的浮雕,以连环画的形式展开,横幅约长四米。每一幅雕刻构思巧妙,想象丰富,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现在能够辨认的仅6幅了。(佛经说,在古印度迦夷国有一个孝子叫腅子,10岁时候就跟随双盲父母深山学道。住茅庐食野果饮山泉,与鸟兽相安为乐,过着清贫与世无争的生活。一日腅子披着鹿皮在溪边为父母取水,与禽兽在溪边玩耍。这时,迦夷国国王带人狩猎,看见鹿群便引弓搭箭,不料一箭射死身披鹿皮的腅子。国王带着万分悔恨向腅子父母诉说原因,双膝下跪合掌赔罪,愿意舍弃王位代腅子尽守孝道。腅子父母失声痛哭,双手拍打大腿。天神被哭声感动从空中抛洒圣药进入腅子口中,腅子立刻复活。圣药滴入腅子父母眼中,顿时二老双目复明,立即转悲痛为喜悦。)西壁中央表现腅子侍奉盲父母在草庐中安坐或将他们驮在肩上,西壁北端,隧道上方表现腅子的草庐空荡无人,他去山中池边为父母汲水,北壁西半则为骑马的国王引弓射中腅子左肩,盲父母在草庐内举手悲叹,国王跪坐合掌谢罪的场面。

东壁第一层雕刻风化无存。第二层并列二圆拱龛,内为坐佛,经后世补泥彩绘。龛楣内雕坐佛,楣沿雕飞天,龛上侧雕供养天。第三层雕一屋形龛,形式与西壁屋形龛相近,由二立柱分为三间,明间内雕交脚菩萨,两梢间内各雕菩提树与思惟菩萨。

南壁凿两根八棱石柱,形成三开间的窟门,石柱上雕千佛,现外侧雕像已风化。柱体由大象承驮,其下为柱础,均风化严重。窟门东侧下部风化,中部残存一须弥山,上雕飞鸟走兽及伎乐,上部残存一束腰柱,柱南侧可见立佛、坐佛、供养人等,风化严重。西侧下部亦风化,中部残存一须弥山,风化严重。上部残存一屋,风化严重。南壁上部雕伎乐龛、千佛龛各一列与窟顶相连。

窟顶为长方形平棊,内雕团莲、飞天及力士,中部南侧部分崩塌。

后室

后室拱门东、西两壁各雕一金刚,已见风化,金刚上部各雕供养天三躯。拱门顶部中央雕宝珠,周围雕四飞天。明窗西壁雕乘象菩萨,其南侧雕一侍者持华盖,北侧雕二伎乐天,下侧雕山峦。东壁雕山峦与莲池,一菩萨坐于莲花之上,两侧各雕一侍者与一供养弟子,南侧侍者持华盖。明窗顶部中央雕一团莲,四周绕以八躯飞天。

北壁雕倚坐佛,经后世补塑施彩。上部雕一华盖,下部于佛像背后开一隧道,壁面雕刻风化严重,仅存北壁飞天依稀可辨。

西壁北侧雕一胁侍菩萨,经后世补塑施彩。南侧雕刻可分四层。第一层风化严重。第二层与南壁西侧第二层相连,构成同一屋形龛,龛内雕一交脚菩萨,其北侧雕供养天四躯,南侧雕供养天二躯。第三层与南壁西侧第三层相连,构成同一盝形帷幕龛,内雕供养天八躯。龛楣方格内雕飞天与忍冬纹。第四层雕双重龛,上龛为屋形龛,龛内雕二供养者双手持钵相对而跪,两侧各雕一立菩萨。龛北侧雕一屋形龛,内为坐佛,南侧雕一立菩萨。下龛为盝形龛,内雕一弟子端坐,两侧各跪一弟子。龛楣方格内雕莲花与忍冬纹。西壁上部雕坐佛龛与窟顶相连。

东壁北侧雕一胁侍菩萨,经后世补塑施彩。南侧雕刻风化严重,经后世补塑彩绘,已非原貌。

南壁雕刻可分四层,第一层中部为拱门,门楣内雕坐佛,上、下沿雕飞天,楣尾为金翅鸟。拱门两侧各雕一金刚,已风化。东、西两侧壁面雕刻均风化。第二层西侧雕屋形龛,内为“鬼子母失子"故事。东侧雕盝形龛,内雕一坐佛,两侧雕弟子与供养天,龛楣方格内雕化生童子与飞天。第三层中部雕一屋形龛,中央雕一坐佛,两侧各雕供养天四躯。西侧盝形龛一半折向西壁,龛内雕一坐佛,其东侧雕供养天八躯。东侧雕“二兄弟出家”因缘故事。第四层中部为明窗,西侧雕“尼乾子投火”因缘故事,东侧雕“天女供养”因缘故事。明窗上侧雕供养天八躯,两侧龛上侧各雕坐佛六躯与窟顶相连。

窟顶为平棊方格,中部格内雕莲花,周围格内雕阿修罗诸天,平棊内雕飞天。

来源:南山供秀

免责声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