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5月29日电题:千年石窟守望者:响堂山中看“新生”
作者李晓伟
响堂山石窟幽深的洞窟里,54岁的响堂山石窟艺术博物馆馆长赵立春入神地看着面前残缺斑驳的佛造像。预计今年9月,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合作的响堂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就将亮相。此刻,他正仔细地谋划。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太行山支脉,分南北两处,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走动均能发出铿锵回声,传名响堂山石窟。它开凿于北齐年间,距今已多年,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余龛,大小造像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年,中国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堂山石窟和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一起入选。
在此守望已36年的赵立春说,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佛教造像艺术,学术界将之称为“北齐造像模式”,它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研究中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但最遗憾的就是破坏太严重了”。
年,18岁的赵立春成为当地文物保管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彼时,响堂山石窟历经千年沧桑,特别是民国时期毁灭性的盗凿,导致这座曾经辉煌的皇家石窟满目疮痍,几近埋没在山野。
年,北京大学考古系知名学者马世长带队到响堂山研究。受此影响,同年,赵立春参加北大考古系宿白教授主持的全国首届石窟考古研修班。这批学员被誉为石窟考古界的“黄埔一期”,现已成为中国石窟考古研究的中坚力量。
踏入石窟研究领域的赵立春发现,原来“守着宝库却不自知”。经过系统学习,他一头扎进幽深的石窟中做起研究。“此前中外学者已对响堂山石窟进行过研究,但是仍需系统研究,才能把石窟的价值体现出来。”
36年来,赵立春和同事不仅完成对响堂山石窟全面断代、编号,还对造像风格、石窟刻经等内容做出权威论述,先后发表众多论文和学术著作。赵立春开始被人敬称为“赵响堂”,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存受到越来越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