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云:“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点击链接观看大像素作品
据专家考证,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时,就利用御用文人、佛僧为其登基称帝制造神学舆论和祥瑞感应。
随后,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建大周(年—年)政权,迁都洛阳并改名神都。龙门石窟作为唐代政权与宗教信仰、福田功德紧密交织的场所,成为武则天及其追随者开窟造像的最佳之地。
双窟中的释迦牟尼和弥勒佛一南一北,平起平坐。时年女主成佛是武则天称帝的舆论准备,双窟象征着武则天和李治在权力上的平分秋色,而惠简洞更是预言弥勒成佛的实现。
武则天
奉天寺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有毗卢遮那大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11座佛像。
正中佛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造型丰满,衣纹流畅,毗卢遮那即光明普照,传说毗卢遮那大佛的脸是根据武则天的面容雕刻的。
卢舍那大佛的尊容据说是依据武则天的形象雕凿的,但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卢舍那代表光明普照和绝高智慧。
卢舍那大佛设计在西山石窟群的中心位置上,佛光和袈裟构成很多同心圆,同心圆的中心就是佛的双眼。卢舍那大佛是唐代人心中最完美的佛的形象,为龙门石窟的标志。
“7世纪晚期,龙门石窟中以弥勒为主尊的大型龛像增加较多,以弥勒为主尊的大窟就有5个。”路伟说,“这是武则天崇佛,以及她的追随者为其御政天下而献礼、祈福、邀宠等社会情态的充分反映。”
相传,龙门石窟最著名的卢舍那佛是依照武则天面貌雕凿而成。“这的确是武则天与龙门石窟最著名、最密切的联系。”
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西山开凿的天子一号功德窟,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天后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于咸亨三年(672年)拿出自己的两万贯脂粉钱资助这一浩大工程。
“卢舍那佛面相丰满圆润、广额方颐,神态祥和恬静,慈祥中有威严。”路伟说,“芸芸众生多以卢舍那佛面貌似女性而认为是依照武则天面貌雕凿,可谓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武则天与龙门结缘的另一盛事,是香山寺的创建和游宴赋诗。龙门香山寺,是武则天在敕葬的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卒葬地上所敕建,内辖“石像七龛”,武则天多次游幸。
“圣历年间,武皇率从臣、词学之士驾幸游宴,令武三思、东方虬、沈佺期、宋之问等赋诗,在此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诗坛佳话。”路伟说,“香山寺后来又与大诗人白居易结下不解之缘,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常年居住于香山寺,龙门最终成为其遗身之所。”
武则天晚年还政李唐,召太子李显返回洛阳,也是在龙门举行完备的礼仪后才进入城门的。
“武则天尊崇佛教,礼遇高僧,大兴佛事,使洛阳地区佛教发展繁荣,龙门的开窟造像达到了唐代开窟数量和雕刻艺术的高峰。”专家说,“随着武则天渐树威权、一步步君临天下的征程,龙门石窟中存留着大量与武则天本人及其家族有关的遗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龙门石窟流失破坏严重
龙门石窟确实存在不少佛像头部缺失的情况,原因包括古代的一些"灭佛"运动导致的佛像破坏、长期的风化过程致使不少佛像头部受损。"当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晚清到民国期间,大量的文物盗窃者将佛头盗走导致的。"
据此前龙门石窟专家所做的不完全统计,龙门石窟内有到尊佛像可以确认遭到过人为盗割。"在民国时期日本人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窟的佛像还是比较完整的,但如今佛头已经不见了,可以确认佛首就是被盗割流失的。"
若干证据支撑苏富比拍卖佛首与龙门石窟失窃佛首高度相似
另据大河报消息,网友阳新在他的古代造像爱好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