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丁与卯”如期相约。
南下至嵩阳,向西抵洛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因中国地处北半球,故而山河以南谓之“阳”,洛水之阳称“洛阳”。
洛阳,此称谓起源于战国时期。
至今,洛阳已有多年文明史、多年城市史,稳坐了13朝多年帝都的古城,如今已然没了桀骜不驯的“老大”气质。
为了响应读者的呼声,决定不再“看历史、翻旧账”,请随我打马观花看洛阳。
图1龙门桥
随着车水马龙穿梭,我置身于豫C的车流中观察着,主干道是高大上的快车道,而辅路慢车道则是脏乱差,各色人与各种车交织纠缠成了麻花。交通堵车如首都,城市规划管理似乡镇,难道是洛阳被现实消磨了斗志,还只是收敛了曾为“帝都”的霸气?
不过龙门桥还是威武依旧,我才疏学浅,不知典故中“鲤鱼跃龙门”,是否与它有关,我也无从考证。
图2龙门
但是有个细节让我心情很好,只要是问路,洛阳人无不是热情洋溢的,这倒是让我这个外地人心里暖暖的……
言归正传,洛阳龙门高铁站出站后,我倒是费了不少劲才到达龙门石窟景区,中间还在公交车上摔倒了一次,不知道是脸皮厚了还是麻木了,居然没有羞愧的感觉。可能人生地不熟,也可能感觉没人会在意我,所以恬然自得了。
图3郭沫若题字龙门石窟
沿路向前,定睛一看,“龙门石窟”四个大字是郭沫若的题词。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截至目前,我唯独尚未踏足莫高窟了。
景区之内,到处都是刻在石内的佛龛,犹如蜂窝一般,最大的卢舍那佛造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佛像仅为2厘米。龙门石窟景区佛约10万尊,其中有个万佛洞就有1万尊,真是叹为观止。
图4龙门石窟佛雕
牡丹城洛阳,看中了牡丹雍容繁华?这个古称为豫州的地方,积淀了一种花的地位——国花。
今日洛阳行,已经是年底了,已然是看不到牡丹怒放的繁花似锦了。所以在激情之余,我故意放慢了匆匆脚步,就近去了3个博物馆,轻轻触摸沧桑的历史。
图5古墓博物馆
从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到洛阳博物馆(新馆),再到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我一路随性而动,到过古墓,赏过壁画,摸过碑刻,看过器皿,感受洛阳几千年文明史。
石器时代的粗犷,青铜时代的庄严,铁器时代的辉煌,河洛文明如幻灯片一样,在眼前一幕一幕匆匆翻篇……
图6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设计得如方鼎屹立,是因为这座古都与鼎有着太多的渊源。
定鼎、问鼎、鼎立、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词汇,无不彰显着鼎文化曾经的鼎盛。
馆藏的“方格纹铜鼎”,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鼎,号称“华夏第一鼎”,堪称国之重宝。
鼎是身份的象征,天子用九鼎,诸侯、卿大夫、士等等依次递减。我等平头百姓,放在那个朝代,连一个鼎都不能用,当然就万万不敢有什么其他“非分之想”……
图7天子驾六博物馆
宋代司马光一句话,道出了古今多少人的心声: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我也在想,昔日风光无限的帝王将相,会不会预料到今日天翻地覆的变革?!
图7女皇武则天生平
参观到这里,我东拼西凑,随口成章,打油诗一首。
旧时王榭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龙门石窟今犹在,
不见当年一女皇!
图8瑞兽辟邪
先说几个来到洛阳才长的知识,认识了一种叫作“辟邪”的瑞兽。学会了一个“瀍”字,洛阳老城之北有瀍(chan)河。关于中国龙的演变,以及“龙生九子”典故,我就不再重复了,大家自己网上随处可查。
图9唐朝以胖为美
看到这张图,想起了唐朝的肥妹,她们都以肥为美。难道也是牡丹雍容带来的附带效应?!
或许不该遗漏一个文化软实力,那就是洛阳美食。
图10洛阳丽景门
我专门赶到古城老区的丽景门,在老集附近一通闲逛。尝到了以汤水为主的洛阳水席,感觉汤水的底味就是胡辣汤,以及不翻汤。洛阳特产多是牡丹花制品,比如:牡丹酥、牡丹饼,洛阳老八件等等。
图11连汤肉片与洛阳燕菜
老板后来对我说,燕菜其实就是萝卜丝~呃~这个有点颠覆我的“三观”。
再见,洛阳!游子也该回家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