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云冈石窟在大兴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5/3/4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代表着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不过你知道吗?在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内坐落着一尊“云冈石窟第十八窟造像”到底怎么回事?一起去了解一下。

云冈石窟第十八窟属著名的“昙曜五窟”,在现存个洞窟中,属规模较大、工艺复杂、艺术价值极高。坐落在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中的“移动的云冈十八窟”造像,是“基于高精度三维模型的大型石窟类文物等比例复制”技术进行的一次文化遗产价值展现实践。

校园内保存的一尊云冈第十八窟内东胁侍佛打印造像

依1∶1复制的造像,高17米,宽22米,是世界首例可装配3D打印超大型文物等比例复制工程,不仅展现了文物原貌,还具有耐潮湿、阻燃、防腐和防水等功能,可满足轻质、耐久、方便拆装和长途运输等要求,被称为“移动的云冈十八窟”。

全新的阐释实践

早在年,北京建筑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生成了完整的云冈石窟外立面点云及正射影像图。后续开展的数据采集、处理、存用和展示工作一直延续到现在。

“移动的云冈十八窟”用了6年时间才最终完成。如果和文物原作相比,有何异同?云冈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发来了第十八窟的现场照片,经过比对,第十八窟的真实空间相对狭小,用广角镜头也只能仰拍出主要佛像的全貌,而打印的石窟造像则提供了宽阔的阐释和观摩视野。这是因为在打印时,科研工作者经过仔细研判,省略掉了遮挡造像全貌的部分石窟结构,并尽可能地将诸多造像的各个角度细节都展现在人们面前。

云冈石窟第十八窟内景

如何建造的?

“移动的云冈十八窟”重约40吨,需要面对大体量、高难度、多学科交叉等诸多前沿性挑战。北京建筑大学老师介绍,以等比例尺、高保真复制为研究目标,科研团队汇集了建筑史、建筑艺术、测绘、材料、结构、现代制造、监测监控等多学科。利用3D打印技术将大佛的各个部位还原出来时,为了确保真实、完整性要求,关键部位必须和原佛像保持一致,因此科技工作者们进行了分解打印。最忙碌的时候,共有50台打印机同时开动,用了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然后,再将近个小块组装成余块模型,最后再拼装成一个整体。最后再按照打印件的轮廓订制骨架,实现了可反复拆卸,同时考虑到了抗震防风等技术问题,使其能抗里氏9级地震。

据了解,北京建筑大学科研团队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针对大型文化遗产的高保真等比例复制“5+1”关键技术:即高精度的三维信息留取技术、艺术价值表皮分区划分技术、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发技术、装配式结构设计研发技术,多维数字化快速成型与制造技术,以及复制全过程安全监测技术。与此同时,团队率先在石窟数据精准采集处理、装配式模块制备连接、高性能复制材料、高精度3D打印与拼接、整体模型可控可调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

“世界文化遗产3D打印是世界性研究热点,全世界有许多科学家都在做这件事情。‘移动的云冈十八窟’无论在跨学科的广度、庞大的体量、材料的不断改良次数以及搬迁和后期监测评估方面都积累了经验,并对分类技术和集成技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规划。”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可以在许多方面系统地形成可供国内外借鉴的新成果。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辑:刘洋

监审:赵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