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中唐代舞蹈造像文化龙门石窟中的大小窟龛共计多个,唐代的窟龛约占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
许多窟龛中都雕刻着非常精美的舞蹈造像,与敦煌壁画中存在舞蹈形象一样,都是在佛祖面前吹奏舞蹈的伎乐天或是飞天,而龙门石窟中的舞蹈形象和敦煌的相比,更加“生活化、世俗化”。
神秘色彩大大减弱。佛教艺术从印度传至西域、敦煌、大同然后到中原洛阳,汉族风格明显加重,龙门唐窟中的佛像都是端庄和蔼,面相丰腴。舞伎也多数为身材匀称丰满,都是典型的唐代美女。
她们有的独舞有的双人起舞,体态优美,舞姿曼妙。虽然都是雕刻在石头上,但是她们的姿态、表情、服饰都非常自然逼真,具有强烈的质感。总的来说,龙门唐窟中的舞蹈造像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拥有独特的汉族风情。其中很多舞伎的舞姿都是经典之作,至今仍出现在舞台上。
这都展现了唐代舞蹈千姿百态、各具风格,各有特色,兼收并蓄,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龙门石窟造像艺术是一个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雕刻等艺术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石窟群,它以佛教题材为主,对当世和现世的佛教文化和石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龙门石窟不论是在造像题材还是造像风格或是造像的外观上都有着浓厚的中原石窟风格和中国化世俗化的审美特征。可以说龙门石窟是北方石窟群中的精品,是唐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作,它不同于云冈石窟的质朴,也不同于敦煌的华丽,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其中包含了唐代宫廷宴享的乐舞,也有表演性精湛的“健舞”和“软舞”,还有民间自娱性的舞蹈活动这是唐代舞蹈黄金时代的再现,不仅为中国舞蹈史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也为后期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龙门石窟作为佛教艺术现实社会的产物,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生活。唐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大繁荣时期,龙门石窟在这个时期作为宗教艺术的代表之作,在石窟造像风格上逐渐形成了中原地区所特有的造像模式。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风俗审美特征的变化,折射出了唐朝的艺术风向和审美思潮。而静止在墙壁上的舞蹈形象和石窟中美丽的舞蹈造像,既是我们研究古代舞蹈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当今古典舞表演创作的重要参考资源。
石窟艺术中出现舞蹈形象首先是因为佛经中的规定,如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中有对佛的十种供养,而第九便是“伎乐供养”,也就是音乐舞蹈。其次,佛教来源于印度和尼泊尔,他们在礼佛过程中所举行的“舞祭”仪式也随着佛教东传进入中国。
在佛教盛行的唐朝时期,这种寺院乐舞活动既盛大又精美,其名为娱乐神佛,其实是在娱乐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