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件雕塑,多年的守望,大同云冈石窟值得你去凝望
云冈石窟虽然不像龙门石窟那么精致,但却是其独特之处。好像一个行者经历了千辛万苦,还没有停下来,只是暂时休息一下,仍然充满活力,还在默默地诉说着那些遥远的故事……,欣赏雕塑其实更多的是听雕塑家的诉说,一个好的雕塑家可以把你带进他的世界,几笔几画,故事就出来了。云冈石窟的故事又会是怎样的?
坐北朝南的武周山,山峦秀丽,可谓“藏风得水”的好地方,也是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此处,皇帝遥望北方,祈求神灵保佑江山社稷。就在武周山北崖上开凿的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时期,由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多尊。《水经注》记载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观景象,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凿石开山,因岩而建,真大壮观,世法所希。山堂水殿,寺前相望,林渊锦镜,缀目而视.”
整个云冈,在这绵延一千多米的石窟里,雕像大到十多米,小到几厘米,石雕精彩纷呈,蔚为壮观。它们形态各异,神采动人。雕塑或者是居中坐着,栩栩如生,或者是击鼓敲钟,或者是手持短笛,或者是载歌载舞,或者是抱着琵琶,细看仍有一些异国色彩。由于当时波斯人也来协助开凿云冈石窟,在佛像上留下了独特的斧痕,但云冈石窟作为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端,出现了中国建筑风格的佛龛。
以数字为标记的云冈石窟,最精巧的一个是第六窟,被称为“第一窟”,代表着北魏石窟艺术的最高境界。进入洞穴,清凉的感觉扑面而来,随之而来的是心灵的震撼,你的四周,全是佛、菩萨、罗汉、飞天、鸟兽、花草。从头到脚,富丽堂皇,千姿百态,没有一个空隙,不给你任何呼吸的空间。你们被淹没在千年前的雕刻和绘画的海洋里。众多的信息在眼前一片混乱,时间隧道的那一头,手持凿锤刻刀的人们齐声诉说着。有的声音,确实能穿越时空。它们的声音还停留在雕像的浅笑,花蔓的卷曲,很大很大,很想盖住耳朵。
六窟中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童心未泯的人一定非常喜欢,这里用30多幅浮雕讲述着释迦牟尼从出生前到鹿野苑的故事,就像连环画一样,把小鹿的笑容画在今天一定是世界级的卡通代表。第5窟和第6窟同时开凿,两窟之间的石壁,一寸不刻,最薄处仅2厘米。稍微用力,就会刻穿,甚至刻垮。但是古代人的匠心让一切都没有发生,精雕细琢的两面雕像,站在脆弱的薄壁上千年而立,仍是一步一世界,一望一莲花。
五窟释迦牟尼佛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一尊大佛,大佛双腿长15.5米,膝部可容纳人,单脚可站立12人。佛陀面容清澈,白毫点朱,眉目细长,鼻准方正,双耳垂肩,身穿褒衣博带,通肩架衣,端庄肃穆,不显高,倒像是一位慈悲的老人。
13号窟中的双脚弥勒佛高12米多,正中间坐着,右臂和腿之间雕有托臂力士像,是云冈石窟中极具特色的一尊。
最大的云冈石窟是第三窟,崖面高25米,开窟面宽50米,由于工程的巨大,北魏时期未能完成,后室三尊大像高约10米,属唐代作品,据专家考证,第三窟即文献中所记载的“通乐寺”、“灵岩寺”,当时可供居住的僧人达多人。触石而视,对面的佛像,空旷冷清,除众多僧人外,反而更具佛家的意境,更能领悟佛家的意境。
年的北魏政权,不过是5万4千多次日出日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也,然而它所创造的北魏文明,却常存而永垂不朽。北方政权已经消亡,云冈石窟里那些多年前的艺文珍品还活着,仍然充满活力,还在默默地诉说着那些遥远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