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刘韬注册制云冈第二期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4/9/9
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27/5962486.html

云冈第二期(中期),双窟的盛行,汉化加剧,西方因素复杂,是整个造像最复杂、精美、鼎盛的。大概特点如下1、新的洞窟形制:多以双窟、组窟形式出现。大佛像减少,形象的题材多样化,流行雕出世俗的供养人行列2、二期进一步汉化(或者说东方化),衣缘下垂的佛装、菩萨的交叉式披巾,褒衣博带的大量出现;3、魏以来分层分段附有榜题的壁面布局、汉式传统的建筑形式大量出现;4、西方因素最复杂的时期,希腊、罗马、天竺(印度)的卷云、卧兽柱头、束莲柱等、密教诸神、花纹的出现与融合。这其中异域色彩的植物纹,是对中国传统纹饰影响最大的元素,宿白先生提到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大批粟特人为主的西亚中亚人,居住在南北朝时期的黄河流域,他们的歌舞、喜爱的植物纹图装饰也在中原地区出现,特别是植物纹从5世纪末几乎替代了汉魏以来的云纹,云冈石窟中随处可见花草忍冬等植物纹石刻,就是这种文化交流影响的实证。”下图来自《宿白集》

当然由于汉文化强大的吸收能力,再多的异域元素,也无法动摇汉文化之根基,而是百川归海式地进一步丰富了汉文化,正如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合著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提到:“云冈石窟乃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侵入中国的实证。但观其结果,在建筑上并末动摇中国基本结构。在雕刻上只强烈的触动了中国雕刻艺术的新创造——其精神、气魄、格调,根本保持着中国固有的。”除此之外,从佛教发展宏观角度看,云冈中晚期出现了汉译《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问经》的内容,如《见宝塔品》所记释迦、多宝并坐塔内的形象(也暗含当时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二圣并治的政治格局),《示疾品》维摩诘和侍者像。而这些造像内容及风格的变化,同时表明了大乘佛教在云冈及中原的流行;因为小乘佛教观念弥勒,所以云冈早期弥勒像居多而且为主佛,中晚期释迦、多宝对坐,多宝塔、千佛塔、维摩诘文殊像的增多,是追求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流行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7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