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主要洞窟有45个,大小窟龛个,石雕造像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称云冈石窟。作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它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历经了近70年之久,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云冈石窟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
云冈石窟最初开凿的推动、组织、经营者,就是北魏复兴佛教的名僧昙曜。景区入口处立有塑像以纪念这位僧人。
第一、二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塔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两边石壁上有一批小佛像。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终北魏一代未能完成。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今仅存十二个梁孔。窟内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主尊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两侧菩萨头戴宝冠,精美庄严。
第五窟和第六窟是双窟,窟前有清顺治八年(年)所建五间四层木制楼阁。
第5窟叫“大佛洞”,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北壁置隧道为诵经道。主尊释迦牟尼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最高的造像。
第10窟叫“毗卢佛洞”,窟门东西两侧有金刚力士,头戴鸟羽冠,手持金刚杵,表情和善。后室主像为弥勒菩萨,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南壁为表现释迦因施善教、降服外道的因缘故事龛。
第20窟叫“白佛爷洞”,因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坍塌、辽代建有的木式窟檐也毁于战火,使其成为露天造像,主佛造像高13.7米。大佛的身躯健硕挺拔,神情气势雄浑,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它作为云冈石窟的名片,经常出现在各类媒体上。
云冈石窟的造像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淳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特别是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影响力可见一斑。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