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点检春风已尽时,临崖照壑自芳姿。
妖红原为痴人看,章句之徒那得知。
(二)
北岳山桃缀万枝,奇葩偏不绿扶持。
清空满树红欲火,占尽春光入夏时。
(三)
殷血淡朱三月花,妆山染水笼人家。
绿珠念故应同往,携手春风共晚霞。
另附创作背景:在北岳恒山贞元殿东侧,有一道草木丛密,曲折幽奇案的沟峪。峪西是恒山主峰天峰岭,东南是飞石峰和舍身崖。置身峪内,只见两边岩似千军列阵,危崖如丛剑林立,山桃花遍峪盛开,灌木林遮天蔽日,笔者曾有五律记之,其文如下:“寻药紫微谷,鸡鸣披草过。有云皆漫漫,无石不峨峨。松老人径少,涧幽蹄迹多。盘停溪滩水,满目入樛萝。”据家父《北岳恒山志》记载,此地盛产灵芝,为北岳恒山之镇山宝草,状入紫色云锦,更有双头蛇看护,人服之可起死回生。在峪口南侧的飞石窟的石崖上,镶有一块明嘉靖三十五年的“采取玄芝记”的石碑,详细记载了为明世宗来此地采取灵芝的事,故而此峪名“紫芝峪”,当然人也有叫紫微沟的。
紫芝峪的东北峪掌,是连接天峰岭和飞石峰的一道险岭,名“栈云岗”。岗崖上经常凝云聚雾,云停岗断,云走岗连,故名。在栈云岗经常凝云处的峭崖上,有石洞,洞口旁篆刻朱红楷书“白云灵穴”四个大字,故而乡人称之为,白云洞,亦名白龙洞。由于洞口高悬于绝壁危崖之上,无路可攀,遂不知出云洞的深浅与大小了。在八十年代初期,家父被任命为第一任恒山文管所长并受命撰写《北岳恒山志》,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曾几次欲探此洞,终因崖高无路可攀,未能如愿。
据家父《北岳恒山志》记载,传说此洞幽深不可测,下通北海龙宫。龙宫有白龙公子。因白龙公子娶的是北岳大帝的女儿,便入赘北岳,住在此洞内。每当施雨时,先从此洞飞吐团团云雾。因为北岳在五行属水,北岳大帝职司江河淮济四渎,行云布雨恩泽事。故而历代地方官吏,每逢干旱,便来求雨,无不灵验。
神奇的传说,往往有他的神奇之处。出云洞不知是位居峰头之因,还是面临深壑之故,洞口周围时而有云雾缠绕;尤其是夏秋雨季,更是云梳雾流,烟岚缥缈,充满了诗情画意。若是暴风雨来临之际,洞口顷刻乱云飞渡,漫卷恒宗。出云洞云雾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观赏,而且还是向人们预告风雨的气象台。清代黄居仁有“白龙洞”诗云:“得得行踪上翠微,龙蟠大洞石崖巍。料知神物藏难久,雷雨终当破碧飞。”明代诗人乔宇在“登恒山诗”的其中一首写道:“曾闻恒岳有仙台,翠壁丹峰绝点埃。逋客岂招玄鹤下,词臣非为碧鸡来。石枰人去余秋响,岭树猿归起暮哀。洞口桃花春正好,采真何必慕天台”。
正象诗人乔宇所写的那样,每当春夏之交,在出云洞四周的峰崖沟壑间,到处盛开着一簇簇鲜艳的山桃花,红如朱点,粉似女额,含娇滴露,妩媚迷人。
提起恒山桃花,不妨讲一个恒山桃花的故事,传说古时恒山是个桃花的世界,到处长满了桃树,冒着早春的寒露开花结果,隆暑方能熟透。虽比不上王母娘娘蟠桃园中的仙桃,却也香甜无比,人间稀有。后来这个消息被东汉明帝刘庄得知,于是下令将恒山所用桃树尽移到长安霜林园中,赐名“霜林桃”并挑选了三十六名恒山美貌女子,赴京培植桃树。其中有一女子,名“小桃”,对皇帝的这种做法十分愤恨。待霜林桃熟时,她暗暗地从每株桃树上选取上好的一枚桃核,桃离了霜林园,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故乡,又将桃核种到恒山上。桃树长大后,怕被圣上复挖去,就只开花再也不结果了。从此以后,恒山的桃花越长越多,花色愈开愈艳,成了恒山百花中最美的花。每年山桃花盛开之际,也是恒山多云多雾之时,花恋云,云恋花,云花如画。
“香雾蒙蒙薰醉眼,野桃灼灼点烟鬟。”置身这云花如画的仙境里,不由使人想起李太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当然,人人都知道这诗是赞美杨贵妃的,但是如果用这四句诗来吟诵恒山出云洞四周的云花如画的景色,不是更合适吗?
图片提供:北岳恒山管委会沈妙溪
资料来源:父亲之《北岳恒山志》
诗词原创: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同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首部诗集《鸣玉集》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