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在笔者家乡大同云冈石窟第六窟的后室,有一个镌雕华美的中心塔柱,塔柱的中间断带以及整个洞的四壁,镌刻有三十多幅以释迦牟尼出世,成长,一直到修行成佛为题材的连环画式浮雕,可以说这是佛教石窟艺术最具情节性和运动感的艺术表现内容,是石窟艺术的精品,故而,第六窟被誉为云冈石窟第一伟观。
“腋下诞生图”为头一幅,浮雕画面人物很少,构图也极其简单,背景只是一棵娑罗树,然而,人物的一举一动在此咫尺之幅,都赋有丰富醇美的蕴涵。
据传古代印度的毗罗卫国有个风俗,即每年阿沙罗月(印度历四月,阳历六,七两月之间)的月圆日,要举行庆祝日,净饭王的王后摩耶夫人就在喜迎节日的时候,她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中有四大天神将她抬到喜马拉雅山的摩罗那高原的娑罗树下,那些神后们又送她到阿耨达池浴身,之后让她戴上鲜花,穿上天衣,睡到银山上金色大厦里的神床上,这时,一头六齿白象鼻卷一朵白莲花走进大厦,用鼻子抚摸她的右腋,进入她的胎中。
净饭王听完王后梦事的叙述,请了六十四位有学的婆罗门释梦,婆罗门说:“大王啊!你不久就会得到一个儿子,他如果住在家,就会成为一个统领世界的君主,他若离家走出世之道,就会成为一个觉行圆满的佛陀。”
摩耶夫人果然有孕在身。古印度妇女分娩须回娘家,这天摩耶夫人容光焕发,预感到幸福的来临,便辞别君王,一路上微风轻拂,鸟语花香;翠草茸茸,绿树婆娑,当摩耶夫人行至兰毗尼园时,腹痛阵阵,在侍婢扶下,一手扶着娑罗树,神情安祥地从右腋下诞生了乔答摩·悉达多,这就是后世尊称的释迦牟尼,这段故事在《本生经》和《佛陀的诞生和阿私陀的预言》均有记载。
这则传说,吸引人们的是它所表现的优美情调,并不是释迦从何而来,因为,也许人们很早就知道“生命之门”并非在腋下,尤其是生理科学早已自成体系且又飞速发展的科学时代,人们更无需实证、深究了,然而,正是这非理性,非逻辑的内容因素,构成了佛陀非凡人生的第一步,也成为佛教石窟艺术最富有魅力的一页。面对这浮雕,不会考证其表现内容的真伪,不会求全它该这样,责备它不该那样,而是充分感受它源远流长的传说美,和艺术表现的夸张美。
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来自四北方的“雅利安”族征服了祖居于印度半岛的土人,并建立了一闻名于世的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个种姓要娑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军士、贵族)、吠舍(农民、手工业和商人)、首陀罗(奴隶),种姓等级森严,当时属于统治地位的娑罗门宣称四大种都是“梵”生的:“从口里生出娑罗门:从肩上生出刹帝利,从肚脐生出吠舍,从脚下生出首陀罗。
释迦牟尼在未成佛前,是伽毗罗卫国的太子,属于刹帝利,在浮雕中,他从腋下生而非肩上这也仅仅是移置错位,在其质上是殊途同归的。
这种历史运动的逻辑与佛教艺术表现中的非逻辑同构互补,形成一幅和谐自足的圆面,让人感受到如同云雾飘来逝去的虚幻美。当然了,我们从印度“刹帝利”这个阶层可以得知,从腋下出生或肩上出生,并非只是释迦牟尼一人,而属于整个刹帝利阶层。对此,读者你怎么认为的呢?
张梦章:(文博硕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同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