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位于九朝古都洛阳的南郊伊河边上。在这里,秦岭山脉的余绪蜿蜒而至,伊河之水滔滔而过,香山、龙门山夹岸而峙。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香山与龙门山本来是紧紧相连的一座山,伊河水到此即盘旋不能去。大禹治水到达此地,即铸铜为兵器,奋力劈开了一个缺口,伊河水得以呼啸而去。从此一山变成二峰,夹岸相望,西名龙门,东称香山,《越绝书》上有“(大禹)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的记载。
龙门自古形胜,向有“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赞誉引来了历史上无数的名人雅士。大诗人自居易晚年卜居香山一带长达18年之久,并自号“香山居士”,死后亦葬于香山。至今香山仍有其冢,供后人凭吊。而在众多的游客中,更有一位“真命天子”,那就是隋代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皇帝—隋炀帝。据说他登邙山,观伊阙,满眼风光,一地形胜,竟使他惊诧不已,动了定都于此的念头:“此非龙门耶?自古何不建都于此!”身边大臣脑子反应得快,而马屁拍得更顺:“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于是隋炀帝大悦,“遂议都焉”。这里隋炀帝所说的“建都于此”是指正对伊阙。历朝建都洛阳者,或在伊阙以东,或在伊阙以西,均相距有10余里之遥。至隋炀帝迁都洛阳以后,宫城南门始正对伊阙。
伊阙如此风光,龙门如此形胜,当北魏孝文帝迁都此地以后自然也就成了崇信佛教的北魏皇室贵族们理想的弘扬佛法的场所了。北魏一向重视对佛教的宣传与崇信,认为佛教能够“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所以当北魏都城还在大同的时候,就在附近开凿了云冈石窟。而一旦迁都洛阳,又看中了龙门这块风水宝地,不惜人力物力在坚硬无比的石灰岩上,开凿了古阳洞、宾阳三洞(北、中、南)、火烧洞、莲花洞、魏字洞、石窟寺等等洞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