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旬,在游览了嵩山少林寺之后,我们一家三口继续前往洛阳参观著名的龙门石窟,今天将迟来的游记补上。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营造余年,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余品。景区主要分为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大部分,拥有众多景点。
(本文图片文字较多,请您在无线网络环境下耐心阅读)
题图:龙门石窟之西山石窟全景。
当天上午,我们开车抵达景区,在西北停车场停好车后,来到售票大厅买票。成人票价为元。
走出售票处就是游客中心,这儿离景区入口还有米,但感觉不止这么远。
得沿着这条路走一会儿。
十多分钟后,看到景区入口了。
刻着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的巨石,不少游客在这里拍照留念。
景区入口旁的龙门石窟简介,写得很有水平,大家可以仔细看看,提前参考。
景区导览图。我们基本上是沿着伊河西岸,按照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的游览路线,正好围着景区转一圈。我认为这也是较为合理的游览路线。
检票进入景区后,就跟着众多游客沿大路往前走吧。
先在宽阔的伊河岸边拍张照,前面的大桥是龙门桥。后来才知道,游览结束后,我们将从河对岸经龙门桥返回停车场。
快走到龙门桥下的拱门了。
右边是讲解服务中心。
经过景区放映厅,里面可观看影像资料,我们没有进去。
进入这个挺有特色的大门后,就算正式来到西山石窟了。
路旁的提示牌上也标明了官方建议的游览路线,和我上面提到的一样。
伊河中有仿古游船在行驶,后来才知道图中对岸山上的建筑是香山寺。
此时经过龙门桥已有一段距离了。
指示牌设计得很有景区特色,景点和方向也标示得非常清楚。
首先经过禹王池,小小的池中有鱼可观赏,孩子们大都比较感兴趣。
跟着游客们登上台阶,马上就能看到石窟了。
指示牌显示的几个石窟景点都在台阶之上。
第一个大窟是潜溪寺,围观的场面在这里太正常了。
前面就是宾阳三洞。
洞口旁的“伊阙佛龛之碑”,为唐朝书法家褚遂良所书,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宾阳南洞,是第窟,洞口地面的牌子上都有编号及简介。
宾阳中洞,是第窟。
再往前是敬善寺和摩崖三佛。
木楼梯上的游客真不少。
摩崖三佛龛,简介如下。
珍珠泉,是一个小景点。
路旁这幅地图描绘得更为直观,有些景点我当时都分不清楚,或是没有看到。
时值中伏,但在河岸边并不觉得太炎热。
洛阳牡丹石,算是一种观赏石吧。如果只看石窟未免有些枯燥,间或点缀一些小景也不错。
游客越来越多了,但秩序很正常。如今,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喜欢旅游的人与日俱增,其中绝大多数都能遵守公共秩序,不文明现象反而较为少见。这说明游客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升,好事啊。
石壁上经常能看到这种小佛像,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
这是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每尊只有四厘米高。
有些石窟还被铁栏杆保护起来。
石窟造型各异,佛像姿态万千。
上面是莲花洞和老龙洞。
第号窟是老龙洞,简介如下。
莲花洞是第号窟,简介如下。
这块石壁上刻有“龙门”和“方公路”字样。
前方豁然开朗,高高的楼梯绵延向上——著名的卢舍那大像龛快到了。
卢舍那佛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
沿着台阶向上走。
卢舍那佛及群像全景,非常宏伟。这里又称奉先寺,是第窟,简介如下。
在平台上远看河对岸的东山石窟。
继续往前。
这儿的台阶有些陡峭,通过时需多加小心,可俯瞰南面的伊阙桥。
第窟是火烧洞,简介如下。
第窟——古阳洞及其简介。古阳洞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
药方洞,简介如下。
沿台阶走下来,图左侧是刚刚经过的药房洞,上方是奉先寺,可谓洞窟密布、气势雄伟。龙门石窟多个洞窟,游客能近看的也仅是一小部分。
岸边有游船售票处。
前面还有地华洞等洞窟。
不断上下台阶还是颇费体力的,到这里已经很少有游客上去了,我们也没再往上。
西山石窟即将游览完毕。
从这里上去,还可以参观另几个洞窟。
伊阙桥西侧的墙上,有著名的魏碑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简介。
来到伊阙桥了。
桥南水景。
在桥上远望刚刚参观过的西山石窟。
伊阙,是龙门石窟的别称。在这里可以看到西山、东山和龙门桥,确实是极佳的拍摄点位。
东山石窟越来越近。
按提示牌拾阶而上。
龙门石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