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的云冈石窟是在孝文帝执政期间所开凿的,大部分以宫廷为主导,因此石窟建造主要采用的是近似于中国宫殿建造的造型特征,富丽堂皇。这一时期的飞天造型也更加雍容华贵,曼妙多姿。
从造型特征上来看,这一时期的飞天正处于早期和晚期飞天形象的过渡时期,既有早期体态健壮的特征,又有后期颜貌清瘦、风拂杨柳的特征。经过了印度犍陀罗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这时的飞天造型逐渐发展成中国人所熟悉的样式。
中期的飞天主要分布在第6-12窟中,尤其以第6窟中心塔北壁下窟楣格内的飞天为典型,头梳花式高髻,上身斜坡络腋,双臂向外飞扬,下身着扬大长裙,双脚被裙摆挡住。这是中国传统造型和印度造型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融合之美。
如果说早期的飞天形象所体现的是一种代表宗教膜拜的理想之美,那么,晚期的云冈飞天则体现了一种现实精神。晚期的石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官吏、百姓、僧侣共同修建的。这一时期的造型不再带有浓厚的国家政治色彩,而是为百姓祈福,因此,这一时期的造型特点也不再是雍容华贵,而是清瘦娴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从造型特征上来看,这一时期的飞天头梳高发髻,脸型清瘦,表情含蓄,上身着对襟宽袖短衣,下身着裹足长裙,裙尾如翼,体态修长,真实地展现了鲜卑族的民族特色,具有一种真实之美。
云冈飞天舞的艺术价值,现实生活的体现在古代的中国,人类生产力刚刚起步,先民们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中有着渴望飞翔的美好愿望,有着羽化升天的无尽希冀,这种理想支撑和鼓舞着他们勇敢的生活,并给他们以愉悦的感受。当飞天这一佛教造型艺术传入中国后,自然而然地就被人们当作了信仰。
飞天承载着先民们最美好的愿望,就像是理想照进了现实,是想象中的浪漫得以实现的美妙感觉。先民们很早就渴望征服自然,驾驭未来,渴望自由,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飞天这一形象。
飞天虽然来源于佛教,但它在人们的生活里却又超越了佛教的意义,是人们的信仰,是人们梦想的载体。云冈飞天就是浪漫照进现实的真实表现,每一个飞天造型,都是先民在融入自己的美好愿望之后雕刻于石壁上的。
“天人合一”哲学观的体现“天人合一”这一哲学观念,从汉朝开始,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中国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墨家对这一观点有着一致的认同。“天人合一”,即天道与人道、天与人、天性与人性相类相通,和谐统一。
虽然佛教是从异国他乡传播而来,但是传入中国的佛教也深深烙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云冈飞天就体现了这一点。“飞天”的形象不断变化,最初是神的体态形象,到后来具有越来越多的民族特征,即人的特征,使神仙开始走下神坛,越来越接近人的形象,这就是中国哲学观对云冈文化的影响和现实体现。
舞蹈艺术的天上人间飞天舞是“天界之舞”,最初的飞天就是乾达婆和紧那罗两位神的化身,因此,飞天伎乐舞被称为“天界之舞”。但随着文化的深入交流,佛教乐舞逐渐吸收了民族优秀的舞蹈艺术,于是飞天伎乐舞逐渐有了人间舞蹈的特征。飞天中有吸腿跳、双飞燕、倒踢等动作,对今天民族舞蹈的动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