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冈石窟中部石窟11.12.13窟外壁,凿有许多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的附属窟龛。这些大多为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遗留在平城的鲜卑贵族及下层官吏、信男善女依旧凿窟之风不断,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不乏精品,有着不被人注意到的精彩。
此时的造像风格,标准的褒衣博带,面相消瘦,细颈削肩,衣纹下摆密集。尤其是在雕刻中少了恢弘、华丽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清秀俊逸的新风格,称之为“秀骨清像”。这些特征对于后来在龙门石窟的早期造像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早期的昙曜五窟浑厚淳朴异域情调,以及中期的诸多石窟的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太和造像,共同构成了云冈石窟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
现在来一睹这些不被人注意到的精彩。
在十一窟外明窗和拱门之间凿有一较大的附属窟,窟中最为精彩并非窟内主尊,而是西侧的胁侍菩萨。头戴高宝冠,身着长裙,帔帛于腹部交叉穿环而过,左手上举胸前,右手持衣角。长眉细目,嘴角上扬,面相清瘦。雕刻精美,线条流畅。
此附属窟左下方有一椭圆形附属窟龛,龛内雕一坐佛,面相清秀,长颈削肩,着标准褒衣博带式佛衣,背后火焰纹身光和圆形头光。是云冈晚期标准的“秀骨清像”。身上的褒衣博带佛装,外衣末端搭于左肘,内衣束带系于胸前,束带下方开叉,宛如今天的西服领带。宽襟大袖,呈现出南北和东西文化碰撞交融后承上启下的本土中华汉化的特点。
在东侧高处双佛对坐之下的方形附属窟龛内,上方有三角帷幕和手持璎珞的飞天,身形苗条与早中期丰腴的飞天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两侧雕有五层塔住,塔下各雕一狮子看护,这种中国式建筑在中晚期石窟雕凿技艺中已经大量的呈现。
再来比较与之相邻的椭圆形窟龛内的坐佛,褒衣博带式佛装,右襟甩于左臂。胸前束带下方稍有变化,但整体上仍属于“秀骨清像”.
13窟外附属窟内还有尊褒衣博带式佛衣的立佛,面东而立,身形消瘦。佛衣下摆微微向外张开。属于“秀骨清像”的标准立佛。
相邻的附属窟龛顶部的飞天,线条虽然些许粗犷,但姿态却细腻传神。头顶高髻与帔帛飘扬,面部清瘦,腰身纤细。双足收敛。西侧飞天一手上扬,一手下垂,似正凌空飞舞的霎那。东侧飞天则双手高举,似乎已在空中作欢呼状。从上穿贴身小袄,下着长裙来看,身姿柔和,似舞似蹈,已经分不清是汉化鲜卑少女,还是鲜卑化的汉族闺秀,两种气质的柔和,虽谈不上飘逸洒脱,但开创了后世龙门婀娜多姿以及唐代敦煌洒脱自如长袖广带飞天风格的先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