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图片 >> 正文 >> 正文

北魏从哪里来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6/15
北京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05/8814564.html

北魏从哪里来

文\杨俊芳

生活在大同这个古都味道越来越浓厚的城市,大多数人都会以北魏平城时期雕凿的云冈石窟引以为荣。年全国第一批文保单位,年又成功申遗,云冈石窟的多殊荣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

上个世纪上半叶,日本人曾多次实地考察、测量云冈石窟,在国际上发表了大量关于云冈石窟的图片和考证,他们比中国人更知道云冈石窟的分量。直至今日,中国人对于云冈的研究还处于非常滞后的起步阶段,一方面对云冈石窟这份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比较肤浅,太多人是想通过“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头衔来发展旅游,来发展地方经济,这实在是大材小用。云冈石窟在大同,但它不属于大同,云冈石窟在中国的版图上,但它不属于中国,它属于世界,它是世界范围内人类迁徙、民族融合过程中创造的一个不可复制的文化奇迹。

说到云冈石窟,人们会自然的想到那个被中原汉民族史学家称之为“落后的游牧民族或少数民族”的鲜卑民族。许多人会误以为北魏平城的辉煌是鲜卑民族汉化的结果,其实不然。首先年前未迁都平城的鲜卑民族不一定是一个落后的民族,更不是少数民族,而是已经在大兴安岭地区生活了几千年上万年甚至几万年的一个游牧民族。在平城之前,鲜卑的文明是以游牧生活为基础建立的,在逐渐南迁的过程中遇到了以农耕为主的汉文明,以及从西域逶迤而来的希腊、波斯、印度的文明,在中原大乱的公元4世纪前后融汇多种文明的优势建立了北魏王朝。

北魏的辉煌时刻是在平城缔造的,但鲜卑民族的历史要追溯到遥远的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以及以大鲜卑山为点辐射的周边地域和民族。

崔越领先生从上世纪90年代通过田野考察,在大兴安岭3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古代岩画近余幅,这是继贺兰山岩画和阴山岩画发现之后的又一个更大范围的岩画区域。在如此广袤的区域内留存着如此之多的岩画首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早在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有大量的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并创造了一定程度的游牧文明。

在已发现的余幅岩画中,内容包括符号、植物、动物、人及天象等,几无重复。动物中尤以鹿为最多,其次是虎和青蛙。这些岩画的绘制比较分散、尺寸也不大,也没有完整的构图和宏大的场面,许多形象都很稚拙和简单,这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存在很大的不同,在阿尔塔米拉洞窟里有大量不断重复甚至重叠的动物形象,而大兴安岭岩画却不重复。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反映的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定居生活,先民在这个洞窟里曾反复举行相似的巫术活动。大兴安岭的岩画体现的是一种迁徙式或称作游牧式的生活方式,这些岩画是游牧民族没有创造文字前留下的史书。以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为时间参照,大兴安岭的游牧民族在创造北魏的辉煌之前已经在此繁衍生息了万年之久,创造了独特的游牧文明。

对于鲜卑民族的研究可能更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北魏的历史、政治、宗教、经济和艺术等。

余秋雨先生说,大唐从北魏来,我们追根溯源,面对绵延几千里的岩画有理由说北魏的辉煌是因为一个古老的有着较高文明的游牧民族——鲜卑民族奠定的。对大鲜卑山岩画和嘎仙洞的释读将使我们从更大的空间和更宽的视野去解读北魏,去解读“云冈石窟”这份丰厚的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选自《塞北文苑》第四期

●●●

-END-

编辑/付 洁

编审/王雁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