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图片 >> 正文 >> 正文

新书推荐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6/10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71019/5774579.html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寺之一,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在中国石窟寺发展史以及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编号窟龛个,保存北朝至明清时期的雕塑作品多身,壁画多平方米。其中尤以北朝雕塑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据文献及现存碑刻资料以及一些学者的研究,麦积山石窟开创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时期。《高僧传?玄高传》:“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山学百余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秦地高僧,隐在此山,与高相会,以同业友善。”《高僧传》由慧皎于梁天监十八年(年)撰,故关于麦积山在公元5世纪初即有佛教修禅活动的记载是十分可靠的。位于第3窟至第4窟梯道旁崖壁上的绍兴二年(年)题记、南宋《四川制置使司给田公据碑》、南宋祝穆《方舆揽胜》以及明《麦积山开除常住地粮碑》等碑刻文献均记载麦积山石窟开创于后秦时期。除《高僧传》记载玄高在麦积山的活动距后秦时代较近外,其余记载都是宋代以后的记载,但这些记载应该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肯定有其根据,所以麦积山在后秦姚兴时期即有佛教活动并开始开凿石窟是可能的。但后秦开凿的洞窟以及雕塑和壁画遗存目前是否还有?这也正是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因此而形成了对麦积山石窟现存最早一批洞窟(第74、78、90、51、窟等)年代认识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即后秦说和北魏说。因此关于麦积山石窟开创年代以及现存最早洞窟的年代问题成为本书研究的一个重点。

麦积山石窟北魏早中期洞窟现存有造像和壁画遗存近30个,本人采取日本学者东山健吾和久野美树的方法,将这些洞窟称为“麦积山初期洞窟”。是因为这些洞窟所代表的时期及其艺术形式还未完全中国化或正在向成熟的中国化转变的过程中,尚保留着较多的外来艺术形式的成分。第二章即对现存的初期洞窟做了详细的考察和介绍。

这批洞窟大致可分为三组,时代从北魏文成帝复法以后至宣武帝景明时期,即5世纪中至6世纪初期。这些洞窟在麦积山石窟的发展演变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些洞窟中(第一组)最早的一批洞窟如第74、78窟等,关于其时代问题争论较大,有后秦说和北魏说两种,本书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组洞窟为北魏孝文帝太和时期,与云冈石窟的关系密切,且与第一组洞窟在洞窟形制、壁面布局、造像题材等方面有很大的继承关系。第三组洞窟为北魏宣武帝景明至正始时期,受到南朝及龙门造像风格的影响,处于向晚期变化的时期,既继承了早期造像的风格,又出现了新的因素。因此,本书主要就以上洞窟的遗存进行调查研究,也是麦积山石窟分期研究的一部分。

这三组洞窟分别代表了三个相继发展的时期,前后承袭关系明显,演变脉络清晰,洞窟规模逐渐变小,壁面布局逐渐复杂,由三壁不开龛向三壁两龛、三壁三龛演变,并出现壁面多小龛的形式。造像组合基本由单一的三佛或一佛二胁侍菩萨演变为较复杂的三佛加影塑千佛或二佛并坐。造像风格由早期的挺拔雄健向清秀变化,逐渐向中国化的形式过渡,最终到了6世纪初期,完全由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风格所取代。本书第三章从分组、分期年代诸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第四章重点对麦积山初期造像的内容进行考证。麦积山初期洞窟的造像题材及其组合并不复杂,三世佛是贯穿麦积山北朝洞窟最主要的组合,反映了法华思想的流行。释迦多宝并坐在初期洞窟里不作为主要造像出现,往往作为三世佛造像的附属造像出现,并且与弥勒、千佛等成为组合,同样体现了法华思想。弥勒造像在初期洞窟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反映了弥勒的上生和下生信仰,而作为主尊的交脚弥勒菩萨显示了其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的关系。弥勒又与释迦多宝组合成另外一种三世佛的内容。半跏思惟菩萨在初期洞窟里往往与交脚菩萨对称出现,其来源应该是犍陀罗的雕刻,是弥勒的不同表现。麦积山初期洞窟的造像反映了早期石窟重禅修的特点,三佛、弥勒、释迦多宝并坐、千佛等题材均是禅观的重要图像,佛像多作禅定印相也正是禅观的反映。

麦积山石窟的最大特点就是泥塑造像并辅以壁画,造像与壁画的制作显示了天水地区泥塑工艺的水平,制作程序较石雕作品更为复杂。第五章即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

麦积山石窟在发展的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多次的破坏,又经多次的重修,多数洞窟的布局、造像及壁画都显示出北朝、隋、宋、明清时期对洞窟及其造像与壁画的重修遗迹。对于每个洞窟的重修遗迹的考察,有助于从考古学的角度研究其年代层次及其后代重复利用的现象,对于研究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极其重要,第六章即从这一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

麦积山初期洞窟明显受到北魏首都地区佛教造像样式“云冈模式”的影响,同时在造型特点及一些细节的装饰方面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形式。初期洞窟的第二个阶段开始接受来自南朝风格的影响。本书第七章对麦积山初期洞窟与其他地区的关系也做了较详细的论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12.html